生意社11月16日讯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疗效的基础,中药饮片炮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对中药发展的支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把中药饮片列入其中,正式将中药饮片按照处方药管理,卫生部陈竺部长、邵明立副部长明确指示要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的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备受关注。本报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两期刊发记者自一线采写的报道,反映中药饮片的行业现状和问题,汇聚专家观点。敬请关注。
——编者
用粉条烧制后上色做成冬虫夏草,用硫磺熏使黄芪变白……这些并非杜撰,而是正在全国药材市场上发生的故事。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王一硕向记者诉苦,学院每次采购实验用中药材,都会遭遇“李鬼”,这样的概率大约有30%,即使像他们这些专业学药材的也免不了“中招”。
事实上,在全国中药材涨价的大潮中,受利益驱动,中药材造假、掺假现象愈演愈烈,中药饮片正在遭遇假货的围攻。尽管国家已经明令各大药材市场不得经营中药饮片,但是市场流通中相当多的中药饮片采购源头仍是药材市场。
药材市场的黑饮片为何屡禁不止?它的灰色链条伸向何方?
记者从日前结束的“2010中药产业高峰论坛上”了解到,随着2010版药典颁布和新版GMP修订完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经过多次调研,已经起草两份文件,试图从中药生产企业原料采购加强监管和中药饮片加强管理两个方面,严禁假药材、黑饮片流入药品生产领域。两份文件将作为新版药典和新版GMP发布后的辅助文件下发。
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饮片行业多项政策蓄势待发,未来将营造“大治”的环境,摆在生产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主动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新标准要求,要么原地踏步最终遭到淘汰。
现状堪忧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农户可在专业市场销售。中药饮片属于药品,不能由农户加工销售,必须由有资质的中药饮片企业生产。然而,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891家,但实际开工生产的企业不过300多家,另外500多家企业不是退出了市场,他们中有的是靠产品贴牌活着,有的则做着“走票”、“挂靠”等畸形生意。具体来说,“贴牌”就是生产企业不生产中药饮片,直接从中药材市场的“作坊”采购,贴上企业的品牌;“挂靠”是不法商贩挂靠到有资质的企业,而企业靠出租生产许可证和生产设备存活;“走票”的企业是靠非法的购销票据存活。而在流通领域,一些医药商业公司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擅自从药材市场采购小作坊生产的饮片,假冒正规产品进行销售。“这些违规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与药材市场的小作坊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灰色供应链,对中药饮片市场的危害极大。”一位业内人士说。
我国现有17个药材专业市场。2003年“非典”过后,国家下大力气整治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安国等药市曾被关闭,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作坊”饮片。但是,由于药市当地拥有很长的药材种植加工历史,已经自然形成了上下游关系,许多交易都是私下进行的,非常隐秘,监管难度很大。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世臣认为,形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整治力度不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二是各地中药饮片炮制标准不统一,区域市场用药习惯导致了严重的地方市场保护,难以形成大型企业,行业集中度较差;三是中药饮片检测标准较低,长期以来存在重表象不重实质的误区。
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中药饮片工业产值已过500亿元,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19.2%,环比增长26.5%;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环比增长40.3%。中药饮片是医药子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但是,中药饮片出口却频频遭遇国际市场退货,一直被重金属超标、二氧化硫残留等问题困扰,严重影响了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