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分析: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利润率整体孱弱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0月18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生意社10月18日讯 “到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或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在第6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表示。

   

  “近年来尤其近5年来,国内医疗器械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国内生产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仍未有根本性改变。”与会专家如是评价。

   

  据了解,2002~2004年,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投入35个医疗器械项目,总数达3亿元;2006~2008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863”计划在医疗器械领域投入科研经费约2.7亿元。《医药经济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还应继续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力度,为缩小与国际的差距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

   

    本土强势品牌稀缺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际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141家;其中,一类医械有3368家,二类医械有7533家,三类医械有2240家。除了少数高端医疗器械以外,国内基本可以生产所需的绝大多数医疗器械。

   

  然而,“中国品牌医疗设备及企业太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如是感叹。

   

  目前,各国医疗器械大公司都盯住中国市场,在中国本土建立起营销、生产、研发基地,实现了全球本土化、本土全球化战略。GE、西门子、飞利浦等品牌已经占据我国数字化医疗设备80%以上的市场规模。

   

  陈亚珠以医用分析仪器为例列举了一些数字:在单台价格高于10万元的领域,进口生化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99%;进口免疫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00%;进口血液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00%;而即使是该类产品中低于10万元的品规,进口产品仍占有8成以上的装机容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达到35.15亿美元,对植入式矫形器械、核磁共振成像装置、X线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增长明显。核磁共振成像装置、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进口均超过1亿美元,进口额以两位数增幅在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