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A股市场振荡徘徊 大药企奔H股市场吸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生意社10月12日讯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康哲药业、碧生源、四环医药、上海医药、中生集团、华润集团等均透露出拟在港交所融资的计划。有业界人士分析指出,最近涌出的H股浪潮,主要原因为A股市场流动性不足,承接大规模的国企资金需求乏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H股受到海外资金大力追捧,A股与H股严重倒挂,从而洐生出药企汇聚H股市场热潮。

   

    非简单融资行为

   

  与A股市场相较而言,H股成熟的市场规则对于急需资金扩张规模的大型药企更具吸引力,在上市周期和日程表上把控能力更强,不用像A股市场那样“排队”上市,使得一些具有规模优势的医药龙头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H股市场。

   

  9月9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并募集资金80亿元,预计在2011年上半年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融资行为,而是一个产业战略布局。”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此次募集资金50%以上将用作并购发展,主要用于境内外医药工业项目的收购兼并、医药商业网络的建设及并购等。

   

  “发行H股并在香港上市,是实施上海生物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安排。”吕明方表示,此次议案已于9月27日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将在香港公开发行及国际配售,并授予联席簿记管理人不超过本次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公司承诺H股发行价格将不低于A股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大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目前正在加紧推进的并购项目;在医药工业方面,拟通过收购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和相关资产以及其他非上药集团的医药工业优质资产,丰富及强化具有高附加值并覆盖关键治疗领域的拳头产品组合;在医药商业方面,拟在环渤海、华东及华南地区建立区域营运中心,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主要市场的战略布局。

   

  “在港上市的国药控股目前动态市盈率58倍,而上海医药A股市盈率不足30倍,在香港市场融资将提升A股股东权益。”湘财证券报告认为,在当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兼并重组具有内在要求和政策推动的大背景下,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价格水涨船高,资金实力成为企业兼并重组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药控股的发展历程,上海医药一旦赴港融资成行,将突破资金瓶颈,在外延式扩张之路上大展鸿图,2011~2012年将是上海医药大肆扩张的时期,资产和盈利规模将出现大幅增长。

   

  而继上海医药集团高调宣布将于明年发行H股后,国药集团子公司中生集团也传出或将赴香港上市的消息。正在整合北药集团的华润集团也曾透露将于港交所整体上市其医药资产的想法。不久的将来,三大医药巨头齐聚H股市场的局面将现。

   

  “A+H方式一直是大型国企的一个法宝。这种方式是其他企业没法采用的。”某证券界资深人士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先A后H、先H后A或者是直接A+H模式,对于国企而言,都会大幅提高募集资金,单一A股市场则无法满足资金需要的。

   

    “海归”首选H股回归

   

  记者发现,港交所近期医药新股上市中另一亮点即“海归”派医药公司。“十•一”之前,继康哲药业9月29日登陆H股市场后,四环医药控股集团亦宣布将于本周公开募资。两家药企身上“海归”的重要特征吸引了不少眼球。

   

  从伦敦证交所转至香港上市的康哲药业,主营处方药销售,去年销售额为9645美元。此次上市共发行2亿股,其中1.7亿股为新股,3000万股为销售股;每股发行价在3.6~5.06港元之间,以中位数4.33港元计算,约净融资6.93亿港元。上市后,康哲药业总股本增至11.24亿股,新股占总股本的15.12%,首日市值约为40.46亿~56.87亿港元。瑞银证券为其此次上市主承销商。

   

  据《医药经济报》记者了解,康哲药业已于2007年6月26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高增长板上市,股票代码为CMSH。今年4月底,该公司发通告称,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回归H股。康哲药业今年8月初市值约为3.91亿英镑,在6、7两个月期间,股价累积升幅近三成。康哲药业在港挂牌后将从英国撤除上市地位。

   

  曾于2007年在新加坡上市的四环医药控股集团也具有明显的“海归”特征。四环医药2009年被摩根士丹利旗下亚洲私募股权基金私有化,现转道香港上市,并初步拟定在本月18~21日招股,28日于港交所挂牌上市,四环医药集团拟赴港募资23.4亿~31.2亿元,预计将于10月12日开始推介。

   

  “由于香港经济奉行自由港政策,资本进出并不受限制,所以香港市场股票的估值反映的是全球资本的看法,因此估值也更加合理。”有业界人士认为,“海归”派选择首先在港股IPO的归回模式,而非A股市场,多数是考虑A股目前仍是个人投资者占主流,H股则以机构为主。在很多情况下,H股的走势更加吻合内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盈利水平,但H股的波动性却远远小于A股,避免了A股经常经历的非理性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