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11日讯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肝素钠新用途不断地被发现,国际抗凝血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140亿美元。2008年,仅依诺肝素单品的市场销售额已经超过4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全球肝素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
近两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强劲,肝素出口价格飞速增长,已从2008年年初的1877.03美元/公斤,上涨到今年6月份的11116.65美元/公斤,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也大幅增长。但是,在肝素出口红红火火的行情背后,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出口之路一波三折
我国肝素钠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从猪小肠粘膜中提取,且以粗品居多。我国肝素钠的出口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因部分出口产品质量不稳定,并造成加工后的肝素钠注射剂质量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减少了从中国进口肝素钠,并不断提高肝素质量标准。这迫使中国企业开始加强对肝素的质量控制。通过努力,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出口的肝素仍在世界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2000年年初,羊肝素污染现象再次引发业界担忧,众多肝素生产企业担心肝素出口会受到影响。德国采购商为了加强对进口肝素的质量控制,特地在南京设立了检测机构。这一方面给中国肝素出口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企业更加重视提高产品质量。自此,中国肝素生产企业生产药用级肝素时,更加注重过程控制,以避免羊小肠交叉污染。
2003年SARS疫情爆发,西方客商由于担心中国利用猪小肠生产的肝素中含有SARS病毒,纷纷终止了与我国肝素钠生产企业的购货合同,导致2004年我国肝素出口创下近15年来的最低,出口量为64.98吨,出口额仅为4872.54万美元。2005年后,西方客商重新恢复了对我国肝素原料药的采购信心,肝素出口从此大幅提升。2007年出口量达到89.45吨,出口额更是达到了1.38亿美元。
然而,2008年“百特肝素钠事件”再一次把中国肝素原料药推上了风口浪尖,中国肝素的质量也遭到了众多国际客商的怀疑,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肝素出口只有65.09吨。2009年,随着我国主要肝素生产企业陆续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OS 认证,“肝素钠事件”的阴霾也逐渐消退,我国肝素出口创出历史最高值,出口额达到6.98亿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43个,且多为法、美、德、意等发达国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