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9月2日讯 近期政策对行业治理措施的叠加影响值得关注,中国制药业于2006年开始的收入持续增长的盈利景气循环是否将由此出现转折?
近期,政府陆续或即将出台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加强药品定价管理、新版GMP认证等系列政策,导致投资者对中国制药业的盈利趋势产生了较多争论。
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景气循环历程,政府严厉的、大规模的行政治理措施,通常是制药业景气周期转折的诱因。但是,驱动中国制药业景气周期循环的本质因素,主要在于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政府通过对产能扩张、新增需求的非均衡性影响,进而影响行业的景气趋势。
中国政府对医疗保障体系筹资预算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药品潜在需求释放的激励效应,为制药业供给方提供了额外的新增需求空间,使得需求增长的速度显著超越产能扩张的速度,这是中国制药业于2006年发生景气周期转折的主要原因。然而,近一段时期,制药业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加快,供求关系正向不利于供给方的方面演化,行业景气上行的压力日渐沉重。
政府近期或将出台的系列行政治理措施,对于制药业产能扩张消耗新增需求的影响值得关注。历史经验反映,类似措施的出台,通常会在短期内刺激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从而加速行业盈利景气边际拐点的出现进程。
不过,从中长期看,政府治理措施对于提高行业准入壁垒、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有助于促进供求关系的再平衡,从而推动制药业进入下一轮的景气上行区间。
1 行政治理是景气循环的前导
中国制药业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表现出典型的行业治乱循环:在医疗机构拥有高度的定价权和药品消费市场非均等化的背景下,供应方的同质竞争、产能过剩将逐步催化市场竞争压力,由此衍生的腐败、竞争扭曲等行业乱象也逐步凸显。当行业乱象严重威胁到药品质量与供应安全等情况时,政府必然会进行严厉的行政干预和行业整顿。通常,前期主要针对药品销售终端、流通环节与零售价格等领域出台严格的管制措施,例如规范流通环节秩序、降低药品零售价格等。由于医疗机构拥有更强的市场力量,因此类似管制措施的压力将更多地转嫁至制药业,从而削弱其盈利能力。其后,政府将试图通过收紧审批条件、严格监管标准的方式以提高准入壁垒、抑制厂商数量,从而对促进制药业供求关系的再平衡。在政府治理效用逐渐沉淀于供求结构演化进程的同时,制药业便又开始了新一轮螺旋式上升的治乱循环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制药业生产力的释放促使药品供求关系进入买方市场,竞争激化逐渐衍生出药品购销腐败和安全质量等问题。对此,1994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标志着该轮政府治理的开始。然而,该通知未能改善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新办制药企业、新批仿制药品仍不断增多。过剩产能扩张进一步激化市场竞争,并且加剧了药品购销腐败和安全质量问题。因此,政府决心采取措施淘汰落后企业、抑制产能扩张,以解决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混乱的问题。1996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通过取消地方批准药品生产的权力、收紧新办和改扩建制药企业(车间)审批、提高药品生产许可条件等措施,实现了削减产能的成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