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我国2010年上半年扑热息痛行情疲软 亟待创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6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生意社8月16日讯 扑热息痛是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支柱产品之一,占扑热息痛世界贸易额的40%左右。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生产能力约达7万吨,实际产量约5万吨,绝大部分用于出口。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上半年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27301.35万吨,同比增长3.07%;出口金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02%;出口平均单价4.0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9.66%。

   

    对主要市场出口下降

   

  2010年上半年,扑热息痛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及出口均价均同比有小幅增长,但自2010年年初起,环比出口数据逐月下降,至6月份当月,出口数量环比下降27.17%,出口金额环比下降27.84%,出口均价环比下降0.92%。

   

  2010年上半年,扑热息痛对亚、非、欧等主要市场出口下降明显,至6月份当月,对亚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23.29%,对非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58.17%,对欧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16.87%,其中:对印、巴及欧洲某些国家出口金额环比下降达40%以上,行情疲软已成不争事实。

   

    行情疲软源自盲目扩产

   

  2009年“甲流”疫情及上游原材料上涨、客户补充库存等诸多因素使扑热息痛行情向好,刺激全国扑热息痛生产厂家盲目扩大产能,致使2010年行情一路下滑,出口价格逐月走低。国内市场"乱象丛生",国际市场客户库存尚待消耗,整个市场形成疲软态势,预计,此行情将延续至今年下半年。

   

    技术更新尤为重要

   

  纵观近年扑热息痛市场行情,仍然在怪圈里徘徊: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如此循环往复,已成规律。2009-2010年的行情恰恰说明了这一特点,究其原因:与我国扑热息痛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多年来,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规模优势渐渐呈现,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有待确立。企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靠的是新增生产线,盲目扩大产能,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模式,在技术改进、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进步不明显,只讲规模效益不讲技术优势,势必影响产业今后的发展,从而造成行业循环往复的价格大战,受损害的只能是中国的扑热息痛产业以及自然环境,而让国外占了便宜。因此,促进我国扑热息痛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的共识。业界企业应逐步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能,提高扑热息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由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并充分利用我国扑热息痛的原料优势,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分解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争取更多的占领国际高端市场份额,提高我国扑热息痛产品的出口效益,促进产业供需平衡发展。(作者: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