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到一周的婴儿,79小时内做189项检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类风湿、糖尿病等项目,花费近6000元。
昨日,初为人父的家长雷旭(化名)觉得被医院骗了。当记者向院方咨询时,院方道出无奈:这些检查大多包含在一个套餐里,即便没必要,医生也无权将其从套餐里剔除,名目繁杂的检测费用无法避免。
“无法剔除”背后,折射出“临床路径”这一仍处于试点阶段医疗新模式在实践中遭遇的尴尬。
3天查了189个项目
6月27日,雷旭的宝宝在广州番禺出生,随后患上新生儿肺炎、消化道出血,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渐趋平稳,但胃里还有少许咖啡色物质,医生认为可以喂食母乳,并建议他将宝宝留院观察几天。
7月2日,雷旭将出生不到一周的儿子转至广州某儿童医疗中心。入院不到一小时,还没来得及做任何检查,院方就告知宝宝患有肺炎、消化道出血、黄疸,需要进入重症看护室。
雷旭很快收到“病危通知书”。颤抖着手,他签下数张同意书。5日下午,雷旭再次接到院方通知,“宝宝由于凝血功能缺陷,需输新鲜冰冻血浆”。
雷旭向其他医院儿科医生咨询,得知如果没有手术和大量出血,输血并非必须。
当天下午,他决定让宝宝出院。可没想到,短短3天,宝宝却花费了近6000元的医药费,其中光检查就做了189项。
这些检查项目以专业的学名出现在清单上,“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检查目的,医院也不给我们解释”,通过向朋友咨询,雷旭才得知孩子在这几天中接受了艾滋病、梅毒、类风湿、糖尿病等项目检查。
是乱收费还是常规检查
雷旭对记者说,当初转院只是为了给孩子复查,为什么会进入重症监护室?
对此,该儿童医疗中心黄姓主任对记者表示,接收新生儿时,他们对其病情不甚了解,“新生婴儿病情可能稳定,也有可能随时恶化,因此必须进入重症监护室”。
对于雷旭质疑某些检查的必要性,黄主任解释,医院有必要对宝宝身体进行全面检查,以确认婴儿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及时治疗。
“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出现漏诊的情况导致新生儿出院后发生事故,医院需要担负责任”。黄主任说。
院方表示,患者进入监护室前,家属会获得一份《病情告知书》,上面详细列举“可能要做的某些检查”,而雷旭本人已签字同意该告知书。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咨询珠江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兰和魁。他表示,在签署类似文件时,家属有不明白的项目应该及时咨询医生,如果时间允许且没有紧急救治任务,医生也应该向家属详细解释。
广东中泽律师事务所周玉忠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判断该儿童医疗中心对新生儿的检查项目是否合法,主要在于其检查是否符合诊疗规范,而这个判断只能“由专业医生说了算”。
临床路径越绕越长?
出生不到一周的宝宝接受繁杂的检查,家长莫名其妙,医院也有无奈。该医疗中心黄主任透露,即便存在一些没必要检查的项目,医生也无权将这些项目从套餐里面剔除。
兰和魁告诉记者,医院的套餐检查是根据“临床路径”制定出来的。所谓“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目的在于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今年1月起,此模式在部分省和医院展开试点。
在广州某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记者询问了3位患儿家属,他们无一例外地绕上了这条路径,花费的检查费在5000至10000元之间,而这些检查和他们孩子有什么关系,他们也不清楚。 南方日报记者徐滔 实习生范典韦慧
廖新波:
检查项目有无必要考验医德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对记者表示,临床路径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但实践中,却要避免临床路径变相为医院“乱检查多收费”的借口。
廖新波认为,治疗诊断疾病,医生除了执行“临床路径”相关规范,也要运用临床经验判断某些检查项目是否有必要,并明白告知病人或其家属,“这既涉及医生医术,更是医德问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