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药价调控新规“机械” 企业“生意可以继续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8日

  生意社7月8日讯 7月7日-8日,围绕药品价格问题、新医改难点问题,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的专家、企业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为7月7日上午围绕药价调控新规定等问题展开的沙龙对话。

  

   

  围绕药价调控新规定等问题展开的沙龙对话

   

  主持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牛正乾、搜狐网健康频道 魏小刚;

   

  对话嘉宾:王波(北京秦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耿鸿武(九州通集团业务总裁)、杨昌顺(江西三精易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药价调控新规“机械” 企业“生意可以继续做”

   

  牛正乾:在正式对话之前,我想问在座的一个问题,在座各位老总,完整的把《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看过一遍的,请举个手。我看了一下,大致有20%的人看过,因为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对我们医药企业影响非常之大,真执行影响会非常之大,如果让老百姓看一看,忽悠一下老百姓,应付一下,这个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2000年版和1996年版我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对比,对比的结果是差不多,跟96版和2000版差不多,当然我们每个专家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了给在座各位短的思考时间,我来让我们台上的各位嘉宾先用一分钟,一两句话谈一下他们对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看法。

   

  魏小刚:我没有什么看法,我主要是提问。我现在想问一下,这个药价新规可能会为整个医药产业链条抬高药品供货价,或者出厂价。我不知道各位嘉宾对这个观点有没有一些看法?

   

  牛正乾: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回答。下面请耿总谈一谈观点。

   

  耿鸿武:价格管理办法,刚才那么多人看过了,看过共同的感受,作为生产经营企业,大家都知道价格往往对企业将会带来的影响。总的感觉我觉得有两条:

   

  第一个感觉,看起来挺好,好在哪里呢?有了很多方法方式解决了以前大家反映的很多问题,但是是否解决到位,是否能执行下去?我们从现在文件本身来看,可能是做不到位的。

   

  第二点,其实它的机械性非常强,从销售费用率,加价率,零售价格,一个事情完全把它定死了,定死了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从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这种魅力也许会被国家管控让所有规则失效,而失效以后真正的市场魅力就没有了,我们生产企业其实之所以有差别,就是因为我们是在不同的市场背景下,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得到的。我在这儿做一个猜想,这个猜想也许不太完全正确,以后上市公司,假如说同类型上市公司利润率是一样的,今后市盈率如何去计算?可能这是价格规定最大的问题。包括还有零差价问题,一系列问题跟以前15%顺加价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说区别很大,造福老百姓,但是从我们来看没有带来任何变化,也可能会对我们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朱恒鹏:我也拿到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我第一个判断是对业内的影响不会特别大,这十多年医药行业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无非就是大家稍做调整罢了。坦率地讲,制定这个办法其实用心也很良苦的,也试图对生产企业有所保护,也试图私下承认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还要有一部分的利润,这是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大家应该积极发出声音,反对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如果不改,医药行业这种挨人批评的现象还会持续下去。这种价格管理思路是错的,这是医药行业乱像的根源。以药养医,导致医疗机构垄断地位,医疗机构赚取暴利,我觉得这个可以暂时承认。但是杂七杂八这些返点,回扣,走票,代理这些东西不应该存在,而这些恰恰跟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这种思路是错的,我们其实可以理顺的。大家看其他产业就知道了,政府过去管得很乱,但是不得不放开,粮食价格也理顺了。像一些简单的商品,雪糕,矿泉水,这两个产业政府既不管价也不管其他的,最终市场集中度很高,价格很合理,也不用回扣,也不用返点。其实药品有点技术含量,本来壁垒应该高一点,因为有质量标准,集中度高的也应该走得很顺的,正是因为这种管理方法把它弄乱了,大家不得不又要生存,又要规避这种管理办法。所以我觉得这个管理方法对大家的影响也许并不大,大家仍然可以像过去那样活着,还活得不错,但是大家应该发出一个声音,反对这种管理办法,不要管中间的加价率,那些东西是管不好的,也不可能管好的。

   

  王 波:我个人非常支持朱教授这种观点,要想管价格,其实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公众的财政和老百姓的费用更加合理使用,能看到更多的病,所以价格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如果非要管,就只管好最终零售价。我跟大部分企业讨论的时候,其实中国药品不分多少类,实际上就分两类,一个是卖给患者的,一类是卖给政府的,如果我的产品走OTC这条道路,在政府最终零售价下我怎样做广告,做促销,做这个。这个可能更加的市场化一些,然后我要做出自己特色来,做出自己品牌,品牌维护等等,这是一个销售行为。

   

  另外一种销售行为是卖给政府,因为我们现在搞招标,实际上不是最终老百姓在做药品采购,无论是以药养医,还是以药养政,把各种公关期间的费用,而这些费用都要发生,而这些发生都不在现在的价格管理办法里面,没有一个叫公关费用的期间费用率,没有这样的安排。但实际上又要有这个东西,所以这样的话,当然我也知道发改委用心良苦,其实这个管理办法不是今天才出的,已经好几年了,内部有N次稿我都有,每次都在讨论,只是这一次芦笋片事件,第一个要迅速做出政府应对来,赶紧把这个掏出来了。即使掏出来,想控制三率,这么复杂的公关费用率,还有以药养医,以药养政费用率必须存在前提下,就一定管不好另外两个率,我担心效果挺好的一件事,最后就跟我们招标一样。其实招标本来没什么好指责的,结果越招越乱,越招越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效果。所以我不看好这样一个能见的实施效果。

   

  杨昌顺:在座的几位只有我来自工业企业,现在我是在一家代理公司,药品价格管理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总体来看,一个是三控,出厂价,流通差率,还有流通价,还有出厂价的结构,期间费用,对于前者我是支持态度,作为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我非常希望行业能够规范,有序,对于后者出厂价的几个结构化的规定,我是反对的,完全没有作用也没有什么道理。作为我这样的身份,作为一个代理公司,面对这样三控的情况之下,我要做的调整是最多的,我也是最被动的。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也没什么,政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我们的痛苦都来源于不确定性,但是把这个政策看透了,执行会怎么样,不执行会怎么样,两条路径看透了也就没有什么不确定性,生意可以继续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