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我国药品进入“抢仿时代” 低价背后藏安全隐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21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生意社6月21日讯 

   

    原创新药的“马拉松”之役

   

  中国医药的行业环境能不能在“黄金十年”里促成伟大的新药之梦?

   

  在“不差钱”的中国,新药研发还没有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中国只有制药,没有新药。”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邓天敬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邓天敬所在的是一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这类为跨国医药企业服务、赚取“打工费”的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其佼佼者甚至已经享受到国际业界的尊重。

   

  面对这种商业的成功,仍有相当数量的从业者颇为不屑——他们的终极梦想,紧紧锁定研制中国“重磅炸弹”级的新药。

   

  5月25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在“国际医疗产业及药物论坛”上称,从今年起,中国制药将进入“黄金十年”。

   

  那么,中国医药的行业环境能不能在这“黄金十年”里促成其伟大的新药之梦?

   

    “打工仔”

   

  与邓天敬所在的保诺公司一样,不少企业放下了新药研发的激情,专注于做跨国医药企业服务外包的“打工仔”——假设一个新药平均需8年研发时间、1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这个游戏没有多少企业玩得起。

   

  保诺公司们利用跨国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企业,看好中国天然药物资源和人才优势的机会,承担其前期新药合成、临床前医药研发等的工作。这些企业就是通常所说的CRO。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有33家CRO主要为跨国药企服务。而在去年北京服务外包的出口份额构成中,生物医药类增幅达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