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西安晚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自由迁徙”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6/2013 08:5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自由迁徙”这个词,自由迁徙已是现实,但农民工没能享受公平待遇,这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自由迁徙”这个词,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频繁见诸社会舆论。一个公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自由流动和居住,被认为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被“钉”在户籍所在地,到了外地往往也很难生存。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口流动不仅逐渐成为常态,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很难想象,假如没有亿万农民外出打工,没有万千创业者东奔西走,中国的改革开放怎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公民自由迁徙既是社会进步的表征,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确实,现在人们可以自主流动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自由迁徙似乎已变成现实。但毋庸讳言,这种迁徙自由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表象,人口流动仍受到多种因素的束缚。

  比如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经常遭遇政策性歧视,使得外来人口找不到归属感,同样消解了人们自由迁徙的热情。种种现实表明,人们看上去享有迁徙自由,但实际上并不太自由,或者说,人们往往要为自由迁徙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

  毫无疑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自由迁徙”,就是要致力于将留于表象的自由迁徙变成实实在在的自由迁徙,通过制度变革解除阻碍人口流动的种种束缚,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无论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还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都是朝这个方向作出努力。笔者认为,要保证公民真正获得自由迁徙的权利,最根本的前提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去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发布,这份长达3万字的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公民都能公平获得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享受平等权利。

  可以想象,假如每个公民,无论是哪里人、到哪里工作,无论学历高低、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人人都能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担心子女教育问题、医疗养老问题,那还有什么能阻碍人们自由迁徙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就是真正实现“公民同权”,就是要破除现实存在的不平等,为每一个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制度环境。

  唯有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保证公民自由迁徙,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增加弱势群体分享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要逐步去除强势群体所拥有的种种特权,这项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付出艰苦的努力。   -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