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左)抵达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见到申纪兰,第一印象是她的要强和硬朗。
上楼梯时,工作人员要搀扶她一把,84岁的她笑着谢绝了。
申纪兰至今还坚持下地干活儿。她说:“因为我就是一个农民。”
她还帮助村里办企业,办铁合金厂、办饮料厂。“农村还是要搞经济建设,无工不富。”
她是全国人大代表,仅有的一位从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一直当到第十二届。有人说,她是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
“我从没想到自己会走这么远。”申纪兰对记者说。
这次来北京前,她有些感冒。3月2日,早上5点半就起床,坐车到达北京驻地宾馆,已是中午。“80多岁的人了,我都心疼她。住进宾馆后,采访她的记者一拨接一拨,她都尽量接待。”随行的工作人员张娟说。
当记者问她:“申老,您最近有什么高兴的事吗?”
“我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国家一次比一次好,变化一次比一次大。”她开始回答。之后,不用记者提问,她一直讲了下去。
“50年代我第一次当代表,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我觉得中国人民有福了!过去在旧社会,人民没有地位。有了宪法就可以保护人民利益。”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给农民真正解决问题了,农民能吃饱吃好啦。就拿我的老家平顺县来说,平顺是贫困县,现在村村通了公路,农民免了农业税,超过60岁还能领到养老金。”
“当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过去我提出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合作医疗和交通。现在平顺县农民有了合作医疗,看病都能报销啦!”
“我这次来就是要把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好,再带回去给大家。”
“您觉得十二次当选人大代表,最难忘的事是什么?”记者好不容易插上一句。
“1954年第一次去开人大会,我骑毛驴先从平顺到长治,都是羊肠小道,又到了太谷,到了太原,最后到北京,一共走了四天。现在路都修好了,从太原坐高铁,2个多小时就到了。”
“平顺是个老山区,过去吃水很难,水比油贵。现在吃水都解决了,西沟村都喝上自来水了。”
“过去人大开会是投票,现在电子投票马上就出来结果了。”
“会风问题搞得好,现在我们在山西开会,几个会都合并成了一个,就提供一杯水,节约了资源,不浪费。”
……
她滔滔不绝,声音高亢而有力。临到结尾她说:“我是个农民,没水平,但我对党和国家有感情。群众选你当代表,能办到的事就千方百计办,办不到的事也要尽力而为。”
如果说微博是信息的碎片化传播,那么这场采访看起来像是一条条微博组成的,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她的话很有内涵和深意。
“解决问题,关键是干部到基层,政府办实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还是要抓经济建设,尤其是农村经济建设。”
“转作风就是让干部不能谋私利,要不然怎么转?”
“领导带了头,群众不发愁。”
当记者问,她最看重哪个荣誉时,她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不是说你自己得多少。”
……
一个小时的采访,似乎什么都讲到了。然而,她50多年的代表经历,几句话哪能讲得完?
故事回到西沟村。西沟曾经是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山沟。缺水、少地、荒山多,无矿产资源。“地无三尺平,年年有灾情”。
从1953年开始,在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的乡亲们打坝造地、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申纪兰始终没有离开农村,没有离开西沟,没有离开群众。
几十年的奋斗,西沟完全变了模样。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庄稼十年九不收”。现在,干石山上硬是“披”上了几万亩的绿树林,荒山变成“花果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
“政府工作报告说,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希望国家在资金和项目上还要向山区老区倾斜,依靠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一定要再努力,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申纪兰告诉记者。(记者王敏、吕晓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