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70岁中国第一飞人遗体被打捞出水 仍是飞翔姿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7/2013 09:5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地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昨晚8时39分,衣瑞龙的遗体被打捞出水

  昨晚8时39分,经过连续两天多的打捞,“飞人”衣瑞龙的遗体终于上岸。他飞了一生,临终时依然保持着飞行的动作:双手束在胸前,呈一上一下的抓杠动作,双腿并拢脚背紧绷。这是他驾驶三角翼的标准姿势,但愿这个姿势能带他飞向天堂。

  寒风把人吹冷,纸钱灰烬翻飞,三角翼孤立水中,飞人遗体终于靠岸,没有人拍照摄像,没有人喧嚣吵闹,只有人默默流泪,“飞人”的儿子哭声震天……昨晚8时39分,经过两天多打捞,衣瑞龙的遗体终于靠岸。

  出于对老友的送别,和对勇者的尊敬,华西都市报记者看了他一眼。他的双手束在胸前,呈一上一下的抓杠动作,双腿并拢脚背紧绷——这是他驾驶三角翼的标准姿势。

  坚持不懈:12小时捞起失踪者

  昨天上午8时,衣瑞龙的儿子衣熙俊和亲友与西昌赶到汉源的邛海打捞队5名队员一起到达汉源湖出事水域,开始准备打捞。

  出事水域湖面广阔,要想成功实施打捞,须尽可能准确地锁定坠湖者的位置,这个点越准确,成功率就越高。

  在汉源湖带队集训的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教练杜丘与3名女学生,用摩托艇将打捞队员送至衣瑞龙坠湖的可疑点,并用鱼线、砖块和塑料瓶等工具在那里投下了浮标。计划等待海事巡逻船到达后,到浮标水域沉钩打捞滑翔伞。

  上午9时30分,一艘编号“川海巡190#”的海事船到达现场,打捞队员直奔坠湖可疑点设立浮标处。

  搜救人员借用水上运动学校摩托艇配合海事船只继续打捞,几经往返沉钩巡查,一无所获。

  下午4时和5时,又有两组人员各携带一艘橡皮艇抵达汉源湖,参与搜救。他们都是从乐山赶来支援的。至此共有四艘船只同时在失事海域展开联合打捞。

  晚6时,就在大多数人觉得希望渺茫时,打捞工作却出现转机。乘坐水上运动学校快艇的乐山打捞队队员所撒下的钢钩钩住了什么东西,两名队员用力扯也扯不动,同艇的四名队员一起拖,慢慢地,滑翔机蓝色的机翼浮出湖面一角。

  坚持不懈地搜寻了一天,打捞人员终于找到了失事的滑翔机。

  所有参与搜救打捞的船只很快向这艘快艇聚拢,打捞队员合力将滑翔伞与拖船牢牢固定,在海事船的牵引下,慢慢地向岸边行进。

  晚8时39分,衣瑞龙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追求完美:准备充分却遇意外

  三角翼滑翔伞爱好者凌锡栋与李伟夫妻是接到衣瑞龙的电话后,专程从老家赶到汉源与衣瑞龙会合,计划协助他完成这次极限挑战的。

  凌锡栋称,国内一家电视台之前找到衣瑞龙做节目,应要求,衣瑞龙需要为电视台提供一组驾三角翼滑翔伞进行特技表演飞行的视频。经过多方考察,衣瑞龙将飞行地点选定在玉皇山。

  1月29日,凌锡栋陪衣瑞龙在玉皇山进行过一次滑翔飞行,凌锡栋称这次飞行在他看来动作完成得比较成功。但衣瑞龙回去看了他拍摄的飞行视频后,一是觉得视频拍摄效果不理想,二是对自己的特技动作完成状况不满意,随即决定再飞一次。为了保证这次飞行不留缺憾,衣瑞龙电话邀请李伟夫妻专门为他拍视频。

  凌锡栋说,为了本次滑翔飞行,衣瑞龙老师不仅反复研究设定特技动作,还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设定过很多预案,其中包括针对可能坠入汉源湖的逃生措施。衣瑞龙试图联系一艘摩托艇在飞行时伺机候命,但未能如愿。

  由于衣老师对驾伞技术信心很足,加之水性很好,曾向李伟表示过就算意外坠湖他也有把握化险为夷,于是,2月24日下午5时许,阳光好,他们认为这是适合飞行的好天气,几人果断决定实施飞行。谁知,这一飞却遇上了意外。

  记者手记

  

  挑战极限为圆梦

  45岁的凌锡栋,这次衣瑞龙的3名随行者之一。凌锡栋曾问衣瑞龙,为什么要做360度后空翻这种高难度动作,衣瑞龙反问他:“我已经70岁了,你觉得我还能飞几年?”

  忙着打捞父亲,34岁的衣熙俊行色匆匆。和记者聊起父亲,“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飞人是英雄。”衣熙俊话锋一转,但对他而言只是一个爸爸,和其他普通的父亲一样。上中学的时候,衣熙俊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学过一段时间三角翼,能飞10余米的高度。但因为一次飞行意外,他从天上栽了下来,尽管没有受伤,但父亲再没教过他。

  “飞行给了他名气,却没有给他收益。”直到最近几年,找衣瑞龙学习飞行,购买三角翼的人多起来,他的经济才稍微宽裕一点,“卖一个三角翼并教会使用,能挣几千元”。

  除夕的下午,衣熙俊给父亲电话,准备去家里看他,陪他看春晚。“但他没在家,到朋友家过年去了。”衣熙俊叹了口气。而等他再见父亲时,即便他开口问,父亲也不能答了。(记者 杨炯 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