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浙江杭州“灯笼之乡”唯一的灯笼匠:元宵不挂灯笼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4/2013 22:1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 (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邵思翊)浙江杭州西兴街道过去被称作“灯笼之乡”,培养了一代代出色灯笼匠。如今,这项手艺正在慢慢失传,仅剩83岁的俞梧泉老人一个,他有着69年制作灯笼的手艺,人称“灯笼俞”。元宵节期间,记者来到西兴俞梧泉家中,体验他的元宵生活。

  宋朝时期,杭州西兴手工竹灯名震中华,南宋宫廷所用的灯笼几乎均出自西兴人之手。

  西兴的手工灯笼造型传统、程序严谨、工艺考究,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俞梧泉所住的马湖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点关于制作灯笼的手艺。有村民告诉记者,每户人家的妇女都会编织灯笼骨架,即便是嫁进村的外来媳妇也会一点。

  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看到几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劈好的竹篾,预备编灯笼骨架。只是真正称得上灯笼匠的如今只有俞梧泉一人,糊灯笼、剪纸、作画、做灯架底座,一系列的工艺,他都能一人完成。

  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俞梧泉老人家中,他正忙着为做好的灯笼糊上一层薄薄的清漆。

  作为“灯笼之乡”仅存的手工灯笼制作的传承人,俞梧泉69年来一直从事这一行业。“我14岁的时候去金华学了3年的灯笼,一做就是一辈子。”

  83岁的俞梧泉虽有些耳背,但手脚却很利索。他拿出一具编织好的竹制灯骨,几下功夫便坳出了灯笼的形状,随后将灯笼浸湿,刷上薄薄一层浆糊,糊上4张桃花纸,再装上灯架。仅用了十分钟,一盏质朴的灯笼就在他手中诞生了,“等糊好的灯笼干了,就可以在上面画画了”。

  俞梧泉说,糊灯笼是门技术,学上一段时间就能掌握,但剪纸和画画却要靠自己摸索,必须用心才能做出好灯笼。

  尽管俞梧泉做灯笼称得上一绝,但元宵节,他自己家中除了被预订的灯笼外,没有挂一盏灯笼。“我们家不讲究,过元宵节也不挂,平时怎么过就怎么过。”俞梧泉说。

  俞梧泉育有4个儿子,如今也是儿孙满堂,但平时都只是他和老伴两人生活。“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现在想找人接班,也没有合适的人。”俞梧泉一直在忧心这门手艺失传,但又无可奈何。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人都来买灯笼,现在买的人几乎没有。”俞梧泉说,过去家家户户都有过年挂灯笼的习俗,一个春节能卖掉一千多只。如今,除了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集体购买外,几乎没有零售。而他本人,也只有在春节、元宵做做灯笼,平时几乎不做。

  等所有工序结束后,俞梧泉把灯笼穿上绳子,挂到屋里通风。“这些做完了,就差不多把东西收拾起来了,(上半年)基本不会有活了。”俞梧泉感叹,作为灯笼匠,他还是怀念过去大家纷纷买灯笼的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