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 (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邵思翊)浙江杭州西兴街道过去被称作“灯笼之乡”,培养了一代代出色灯笼匠。如今,这项手艺正在慢慢失传,仅剩83岁的俞梧泉老人一个,他有着69年制作灯笼的手艺,人称“灯笼俞”。元宵节期间,记者来到西兴俞梧泉家中,体验他的元宵生活。
宋朝时期,杭州西兴手工竹灯名震中华,南宋宫廷所用的灯笼几乎均出自西兴人之手。
西兴的手工灯笼造型传统、程序严谨、工艺考究,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俞梧泉所住的马湖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点关于制作灯笼的手艺。有村民告诉记者,每户人家的妇女都会编织灯笼骨架,即便是嫁进村的外来媳妇也会一点。
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看到几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劈好的竹篾,预备编灯笼骨架。只是真正称得上灯笼匠的如今只有俞梧泉一人,糊灯笼、剪纸、作画、做灯架底座,一系列的工艺,他都能一人完成。
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俞梧泉老人家中,他正忙着为做好的灯笼糊上一层薄薄的清漆。
作为“灯笼之乡”仅存的手工灯笼制作的传承人,俞梧泉69年来一直从事这一行业。“我14岁的时候去金华学了3年的灯笼,一做就是一辈子。”
83岁的俞梧泉虽有些耳背,但手脚却很利索。他拿出一具编织好的竹制灯骨,几下功夫便坳出了灯笼的形状,随后将灯笼浸湿,刷上薄薄一层浆糊,糊上4张桃花纸,再装上灯架。仅用了十分钟,一盏质朴的灯笼就在他手中诞生了,“等糊好的灯笼干了,就可以在上面画画了”。
俞梧泉说,糊灯笼是门技术,学上一段时间就能掌握,但剪纸和画画却要靠自己摸索,必须用心才能做出好灯笼。
尽管俞梧泉做灯笼称得上一绝,但元宵节,他自己家中除了被预订的灯笼外,没有挂一盏灯笼。“我们家不讲究,过元宵节也不挂,平时怎么过就怎么过。”俞梧泉说。
俞梧泉育有4个儿子,如今也是儿孙满堂,但平时都只是他和老伴两人生活。“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现在想找人接班,也没有合适的人。”俞梧泉一直在忧心这门手艺失传,但又无可奈何。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人都来买灯笼,现在买的人几乎没有。”俞梧泉说,过去家家户户都有过年挂灯笼的习俗,一个春节能卖掉一千多只。如今,除了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集体购买外,几乎没有零售。而他本人,也只有在春节、元宵做做灯笼,平时几乎不做。
等所有工序结束后,俞梧泉把灯笼穿上绳子,挂到屋里通风。“这些做完了,就差不多把东西收拾起来了,(上半年)基本不会有活了。”俞梧泉感叹,作为灯笼匠,他还是怀念过去大家纷纷买灯笼的日子。(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