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城中村拆迁2年未果 钉子户回迁户形同陌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04/2013 16:2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因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99%对1%的拆迁》,广州市天河区的杨箕村,这个2010年5月就已开始拆迁,如今已经事实烂尾的城中村,重又站到了风口浪尖。

  羊城晚报记者连日在村中回访发现,问题并没有因为央视的报道得到缓解,相反,两方村民的矛盾反而日益加深。杨箕“死结”,其教训无疑是一本生动的城中村改造教材。

  拆迁条件提高了,但还不够高

  走进2月的杨箕村,映入眼中的就是“护城河”中环绕矗立的几栋旧楼。因为挖沟工程而导致道路变窄,“钉子户”的出行更加困难。村中的气氛更加紧张,村民双方不断出现隔空叫阵。

  村民李健明是《看见》栏目中出镜时间最长的留守户。央视节目播出后,他和已经搬迁的村民们又发生了口角,这次的争吵比以往更加激烈,以往动口不动手的原则被打破,李健明的嘴因被殴打而红肿流血。

  羊城晚报记者日前采访到其中一名留守户秦炯柱,“朋友打电话过来说播了,但我们看不了。”秦炯柱说,拆迁开始后不久,家里的电视线就被切断了。

  钩机正在门外继续深挖“护城河”,已搬迁的村民的怒气也接近忍耐的极限。秦炯柱坦言,确实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但经历了近3年的拉锯战,外界的措施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现在留守户的生活就是“有酒喝酒,有饭吃饭”,其余什么都不管。

  在媒体的压力下,秦炯柱承认,拆迁工作队“提出的条件又高了”。但他认为,这个标准只是提高了一点点,还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而在要求没有满足之前,他打算继续守下去。

  “我怕人一走

  

  房子就没了”

  

  等待回迁的日子

  

  百位老人离世

  范伟成,是最早搬离村子的一批。李启中,8户留守户中间的一员。两人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范伟成原是抱着慰问的动机去李启中家,但最后还是不欢而散。他们的故事,是两方村民现状的缩影。

  踩着一条用方砖随便铺就的小路,走过乱石堆,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杨箕村永巩五横巷10号李启中的家。和其他留守户一样,门口没有一块平整的地方,周围也长起了杂草。

  李启中说,自己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踏出过屋子半步。“我怕人一走房子就没了”,两年多来断水断电,条件实在艰苦,虽然家里人都支持他这样做,但他承认亏欠了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

  他的女儿阿紫(化名)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儿子豆豆(化名)才刚读一年级。记者和李启中谈话时,豆豆趴着窗户栏杆探出头来。“你放学了都去哪里玩啊?”记者问。豆豆指了指记者身后的一片乱石堆。豆豆还说,拆迁之后只有一个同学来过家里玩,“后来我叫他,他也不肯来了”。

  等待回迁的日子

  

  百位老人离世

  范伟成目前的落脚点在村民安置楼金迪大厦,这是村里给超过80岁的老人租住的临时安置点,就位于杨箕村村口。几个月前,范伟成的父亲在这个临时安置点里离开了人世,这让家人倍感伤心和遗憾。而能否在有生之年回迁,成了范伟成的母亲最为牵挂的事。

  一些已搬离的村民告诉记者,和留守者的矛盾是不可调解的,“因为他们把我们捆绑起来和开发商谈条件”。他们表示,杨箕村附近地价昂贵,市中心房价只涨不跌,2010年签补偿安置协议时,临迁费用的标准是约30元/平方米/月,但现在,这个标准在杨箕村附近已经租不起合适的房子了,村民们只好搬去番禺、花都、黄埔等更远的地方。家里年轻人和孩子上班、上学非常辛苦,或者选择倒贴钱住在市区,或者每天舟车劳顿地奔波。

  最尴尬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虽然村里安排了8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住在廉价安置房里,但不足80岁的老人还是很难找到愿意出租的房主,因为不少人会担心老人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什么不测。

  据村民自己的统计,在等待回迁的两年多里,杨箕村已经有一百多位老人先后离世。

  “他们(指留守户)凭什么让我们这么苦?”

  法院希望

  

  做到“零强拆”

  “法院既然已经判决了,为什么还不执行呢?”1月16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受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对涉杨箕村改造的8宗宅基地纠纷案件进行二审公开宣判。裁定上诉人撤回上诉处理,8宗案件的原审被告村民(含同住人员)应于判决生效后3日内,将房屋腾空交给原审原告杨箕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同时搬迁到原审原告提供的过渡房。

  在1月18日、19日两天,大量村民回到村子看法院是否会强制执行,村口的广九大酒店也因此分外热闹。村民中不少人是坐了一个小时汽车赶来的,谈及分别的生活,他们情绪激动,有人甚至落泪。但让他们失望的是,期限过后,并没有看到有人前来执行判决。

  1月22日的广州市人代会海珠区第三组分组讨论会上,有代表对“杨箕为什么判了还不执行”提出质疑,广州市中级法院院长刘年夫回应说:“有时候强拆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办案都强调要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我们两个效果都要考虑,法律效果是最根本的,但是如果仅仅考虑法律,不考虑社会效果,办成的案件我们认为也不成功。”他说,城中村拆迁的案件他主张像天河区猎德村一样做到“零强拆”。

  有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此前杨箕的强拆案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因。据介绍,自启动杨箕村拆迁改造工程以来,真正经过诉讼进入执行阶段拆除的房屋有8栋。2012年5月,自家房子遭执行强拆后,留守村民李洁娥跳楼。之后,司法强拆就没有再执行了。

  剩余14栋房屋

  

  索要现金1亿元

  强制执行此路不通,人们在期待另一种解决方案。而众所周知的“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提高“钉子户”的实际补偿,从而和平解决法律纠纷。而据透露,此前杨箕村已经有6例留守户的需求通过“另一种方案解决”。

  但在最后留守的8户中,这个方法也难以推行。近日,更令人“艳羡”的留守户补偿磋商方案由央视首次披露。

  据介绍,案件二审过程中,法院曾尝试在留守户和开发商之间调解,并达成过三条补偿意向:1.房屋产权证上的建筑面积按周边商品房单价进行购买;2.房屋产权证之外的违建面积,按照上述单价的50%计算;3.一层原来改为商铺的面积按照150%来计算。据央视报道,开发商事后反悔,担心这个相对优厚的补偿方案会引起已搬迁村民的不满,因而最终没有达成。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接触杨箕村知情人士了解到,这个方案属于方案之一,还有其他版本。比如,就如何界定“周边商品房”范围,留守户一般认定为“珠江新城”,而拆迁工作小组认为应该综合邻近的珠江新城、五羊新城、共和村三地价格考虑。

  其次,工作组一度提出以珠江新城内等面积进行置换,但由于留守户坚持违建面积也需计算入内而不得不作罢。据介绍,8户留守户现有14栋房屋共2200多平方米建筑。根据每户谈判结果,留守户提出每平方米4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货币补偿。

  该人士介绍,难点在于,留守户大多知道自己“得罪”了全村人,都放弃了选择回迁房,而选择货币补偿。这就意味着,开发商需要一次性拿出约1亿元的现金,“这对于任何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据了解,杨箕村的地块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村民建设回迁楼的复建地块,另一部分是从集体所有转为国有后,拿来“招、拍、挂”的融资地块。杨箕村改造融资地块在2011年1月18日拍卖,总建筑面积27.38万平方米,起始价4.7265亿元,竞得者还须承担约18.8亿元的复建房建设等全部改造成本,这样改造的起始价已超过23亿元。竞买者还要另外先交改造监控资金9.41亿元,以确保工程不烂尾。最终富力地产以底价23.53亿元取得。

  随着杨箕拆迁进度的实际烂尾,庞大临迁费正成为开发商的负担,成本不断加大。据介绍,每个月临迁费大约需800多万元,一年需要1亿多元。如果剩下14栋“钉子户”按照每平方米5万元的价格来赔偿,价格也几乎相同。开发商由于拿地价格低廉而获得的利润空间正在一点点消失。

  有一种消息就传出,开发商目前的立场是宁愿亏也不会给,因为两者成本相近,而且他们也必须考虑到已经签协议的村民的反应。

  杨箕村民中则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即发展商最终会同意之前法院调解后的补偿方案,但作为交换,杨箕村的容积率可能会作出调整。而由于杨箕附近的共和村、寺右村也陆续进入改造征询进程,在杨箕之外也就还有更多的协调事项可谈。

  杨箕村民曾想

  

  自行改造家园

  杨箕村改造拆迁工程为什么这么引人瞩目?很大程度由于她的富庶。在改革开放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很多人依然记得杨箕创造的一系列纪录。

  1987年,杨箕村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杨箕股份制合作经济联社,本来4000万元不到的固定资产不到半年就壮大到1亿元。前任村经济联社董事长张建好就曾向媒体透露:“(上世纪)80年代对集体资产的统计就已经是6亿元。”如今,杨箕在市内多区包括珠江新城内都拥有为数不少的物业,依然是村经济蓬勃发展的佼佼者。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箕村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村民中先富起来的一批开始大批加盖楼房,相当数量的楼房被建成“默许”的7层。

  由于违建之风太盛,时任村委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度出手干预,并敦促违建村民补交罚款。但考虑到部分村民已经缺乏技能谋生,而只靠房租度日。在收缴罚款后,这部分违章建筑并没有被拆除。

  由于外来人员太多,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益明显,村民不堪其扰,有了改造村子的想法,而且有这样想法的村民并不在少数。村民们回忆,2000年开始,村中改造一再被提起,当时还没有“三旧改造”政策,村民们更多的是考虑自行改造,其富庶由此可见一斑。

  2007年,天河区猎德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造过程,并创造了通过出让土地来融资的“猎德模式”。这个杨箕村民眼中的“小兄弟”突然间迎来大变,这让他们有点坐不住。

  2008年11月,在杨箕小学的西操场召开全体屋主大会上,张建好正式宣布改造计划。羊城晚报记者依然记得,张建好向村民们保证,改造后的杨箕“一定不输猎德”。

  也正由于村中富庶,杨箕村开出的改造方案绝对是当年广州城内改造条件最为优越的:

  由于村里一直以来批准建造的高度是三层半,有一小段时间是允许加盖至4层加10平方米左右的梯间。所以赔偿方案采用了阶梯级差方式来计算回迁安置权益面积。比如房产证载等于或超过1层但不足2层的,算2层的标准计算回迁面积,以此推算。当证载层数等于或超过4层的,最多安置面积的计算不得超过4层加10平方米的楼梯间。

  杨箕村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时说:“为了保证村民利益,村里已经争取了最多的回迁面积。比如一开始补偿给我们的还包括公摊面积,现在全部都是套内面积,地下停车库也从两层改为三层。”在这种标准下,杨箕村改造前的建筑面积是25万平方米,改造后达到了37万平方米。

  正因为条件如此优厚,时任经济联社对拆迁进度信心十足,羊城晚报记者当时接触的一些居民,家中楼房已经盖至5层以上,也接受了回迁方案。时任经济联社曾乐观地表示最快2013年年末就可以回迁,第一个月的进度也确实印证了这种预测———当月,90%以上的村民签订了协议;3个月内,这个数字达到了99%。

  但之后,这个数字几乎再也没有上升。

  第一阶段结束后,未和村集体达成协议的有17户,没有交出的房屋有28栋,其中绝大多数人家都有高于4楼的违章面积。其后,2011年1月,杨箕村开始了漫长的法律诉讼过程,并且烂尾至今。

  这是《99%对1%的拆迁》节目中最让村民们动容的一段对话。

  A:启中,启中。

  B:谁啊?

  A:我是范伟成啊。

  B:干什么啊?

  A:这么多年没见你了,问候一下你而已。

  B:我知道你不会有恶意。我不方便让你上来,你或者是受人所托。

  A:没没没。我只是觉得大家是同学,作为我自己我等了两年半回迁,你们没签我们就一日不能回,我们就回迁不了,你说是不是这个原因?

  B:如果你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就不想跟你聊天了。你们竟然责怪我不签。

  A:我不是责怪你不签。只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抢(指村中补偿协议增加部分),我们要有点骨气。

  B:人各有志啊。你也讲不服我,我也讲不服你。我跟你做同学的时候,我太弱小了,但是之后呢,我那种成长经历呢,你是不知道的。我觉得,维护我的正当利益不是羞耻啊,不是像很多人认为,阻碍了许多叔伯兄弟,对不起祖宗,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有什么对不起祖宗。不争取的人才没骨气,才对不起祖宗。(记者 李春暐 李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