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火车票阻挡了无数人春节回家的路,火车票成了中国千千万流动人口回家的拦路虎,而这张归乡的火车票,却难以承载人们心头的乡愁。
不管多难 总要回家过年
在兰州工作的石峰,老家在沈阳,每年春节回家和父母过年成了他的必修课。
“父母都在老家,春节我不回去,家里太冷清了,他们肯定不习惯,所以无论怎样,都要买到回家的票。”错过了网上买票最佳时机的石峰后悔不迭地说。
2013年春运,铁道部出台新规,网上订票可提前20天,和前往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兰州通往其它方向的火车票相对不那么紧缺。
而忙于年终总结的石峰,因为工作错过了最佳订票时机,直到1月22日,都没有订到节前回家的卧铺票。
“其实,父母也挺理解的,春运那么多人,而我回家还要转车,麻烦不少。”石峰说,即使不回家父母也能理解,但他还是不想二老有失落的感觉,无论如何都要回家。
为此,石峰在网上搜索了不少春运买票攻略,逐条去尝试。“朋友说,最近网上出了带抢票插件的浏览器,据说很不错,等会我试试。”
从兰州到沈阳2352公里,中途要在北京转车。快的话,石峰的回乡路要走23个小时,慢的话,需要30个小时。
在兰州上学工作近10年的石峰,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漫漫路途,虽然习惯了回家的路,但能否回家,还得取决于能否买到火车票。
“实在不行,就飞回去,要不然能怎么办?”春节期间不打折的飞机票,成了石峰春节返乡最后的救命绳。
1月27日,在为火车票努力了近一个星期的石峰,最终没能买到卧铺票,不得不选择腊月二十七的飞机,虽然比卧铺票贵了1000多元,但能回家,石峰已经很满足了。
“我现在要的就是回家,其他都不管了,钱花了可以再挣,能回家陪父母过年,花再多的钱也值得。”石峰看着手机上的飞机电子票,心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家。
回家过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植在每个游子的心中。正是这种难以斩断的情节,赋予了这张返乡车票不一样的内涵。
毕业回家 和春运说拜拜
“牛大,二细,辣子多多,蒜苗多多。”1月26日,春运第一天,刚一下火车,高磊就直奔牛肉面馆,对着舀汤师傅说。
牛肉面被兰州人称作“牛大”,牛大是在外的兰州人对家的念想,是家的符号,比起穿城而过的黄河,兰州人对牛大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不管你在哪里,过年都要回兰州。五泉山上烧个香,隍庙门口吃烤肉;张掖路上看莎莎,黄河边上踢石头;天天早上牛肉面,中午来个冬果梨;三五好友中街子,晚上逛逛永昌路;通渭路的洋芋片,兰州莎莎多得很。”经过改编的民谣被网友们拿来在微博上表达对兰州的爱。
高磊在北京一高校读研,今年已经研三了,从读大学他就在北京,如今已经7个年头了。
“不出意外,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经历春运了,工作定到了兰州,明年论文答辩完,就直接回来了。”高磊说。
而让他最终下定决心回到兰州的,正是长达7年的春运体验。“每年寒假都要提前一个多月开始操心回家的车票。有时候买不上卧铺票,一路硬座回来,光挤就把人挤麻木了,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麻烦,在车上都不敢吃不敢喝,回到家好几天缓不过劲来。”
“不过这次还算幸运,刚开始是站票,后来到了包头补了张卧铺票,一觉睡醒就到家了。”话语中带着京味的高磊,难掩对兰州的热爱。
上大学就离开兰州的高磊,有过大多数同龄人对故乡由远到近的思想变化。从大一的不愿归,到大二的彷徨,再到大三大四的归心似箭,直到研究生毕业。正是回家过年的艰难,让他决定返乡扎根。
“虽然北京有很多好吃的,但都抵不过牛大对我的吸引。”高磊边吃面边说,一碗牛肉面,让他吃出了向往和满足的味道。
“很多朋友都劝我,毕业了在北上广找个工作,兰州那么落后,没什么发展潜力。”虽然有着计算机硕士学位的高磊在北上广找个好工作并不难,但高磊不这么认为。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我还是觉得家好,不出门不知道,出门在外,对家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更何况,最近这些年,兰州的发展很不错。”高磊说。
“我要把这张火车票装裱起来,留个纪念,毕竟这是我最后一张春运火车票。”高磊拿着出站时的火车票向记者比划着他的设想。
全程硬座 就为省点钱过年
“挣的是不少,不过也累啊,现在这物价,坐火车就为了省100来块钱,放着卧铺不坐,选择硬座。”邓再来说。
今年27岁的邓再来是安徽人,在甘肃打拼了三年,作为一家知名太阳能企业的业务经理,虽然收入还不错,但生活中,能节俭的地方他都尽量省下来。
一年收入8万的邓再来,在外人看来,算是衣着光鲜,但作为家中的长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内心的苦楚。
据邓再来介绍,老家有个读大学的妹妹,还有个读高中的弟弟,当下正是家里用钱的时候,而这些,作为家中长子,他必须毫无理由地承担下来。
“一年365天,因为业务都在陇南,基本都在陇南乡下转,老家有什么事,我最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人也不在家,春节要是再不回去,父母真该有意见了。”邓再来这么说的时候,一脸无奈。
“每年回家都坐硬座么?”
“是的,硬座能省点钱,小钱省多了,就成大钱了,现在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
“1000多公里路下来,能撑得住么?”
“还好,习惯了,有时候在火车上还得给老人孕妇带孩子的让个座,大家互相聊着聊着就到家了。”
1月28日,在兰州火车站前,准备登车返乡的邓再来和记者有了上述简短的对话。
本来还要去江苏总公司开年会的邓再来,因为归心似箭,年会也推掉了,他第一时间就订了回家的火车票。
“因为提前20天订票,网上订的,到火车站的时候取上,方便了很多。”邓再来说,“比起往年,今年的票稍微好买了,买票的时候有卧铺,但我就订了硬座,人多也热闹,说着笑着,时间就过去了。”
在邓再来看来,不管是卧铺也好,硬座也好,一张火车票到手,回家的感觉就有了。
“说不想家是假的,老家人常说‘故土难离’,但为了生活,有时候不得不四处漂泊啊,一年也就回家那么一两次,但拿到火车票的那一刻,就觉得家离得好近。”邓再来说。
“我觉得我就是那个风筝,家就是牵绊我的那根线,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难,春节都要回去过年的。”
年年返乡 只为看一眼村庄
年逾四十的李朗算是个成功人士,在兰州有车有房,自己做生意。李朗父母也在兰州,但每年春节他都会带二老回河南商丘的老家,而且只选择火车,这让很多人都理解不了。
“父母岁数大了,但每到春节他们还是想回老家看看,看看老宅,和乡邻唠唠嗑。”李朗解释道,因为父母“恐飞”,而开车回家又不安全,火车成了他们最佳的出行方式。
“从兰州回去票倒挺好买,但春节后回程的票不好买。”每年春运返程的票都成了李朗心头的纠结。李朗的老家大多数人在外谋生,节后是老乡外出的高峰期,火车票紧张是常有的事。
“其实老家也没啥人了,我都65岁了,也活不了几年了,回去就是想和老家的那些老伙伴聊聊,回忆下过去。”李朗的父亲听到我和李朗的对话从房间里走出来说。
对于火车,老人有特殊的感情。“当年我们从老家出来谋生,坐的那个绿皮车,从商丘上车,到兰州一路晃晃荡荡两天两夜都到不了,大冬天,火车上都能挤得人出汗。”老人想起当年坐火车的艰苦眼中泛着泪花。在老人看来,春节坐火车回家虽然麻烦,但对家的思念却消抵了一路的困顿,看到熟悉的村庄、熟悉的人,当年的生活情境历历在目。
在李朗看来,趁着父母身体硬朗,在他们还能走动时,多带他们回老家,是他这个儿子在父母有生之年能做的让二老最高兴的事了。火车票还不能网购时,为了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李朗不得不花大价钱找黄牛党买票。“前几年,春运火车票找黄牛买要翻2倍,现在网上订购,让朋友帮忙,方便多了。”
说话间,李朗看着朝东的窗户站了起来,因为那是老家的方向。(应被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兰州晨报 记者 赵野)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