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2月3日电 题:与饥饿记忆渐行渐远的“夹边沟”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侯志雄
沙枣树、红柳、梭梭以及大片芦苇铺成的3.7万亩“绿洲”与视线不远处的荒漠“对峙”着,这就是位于中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名为“夹边沟”的林场,丛林深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啼为寒冬中的林场增添了几分生机。
社会认识“夹边沟”,是缘因一部近年公开出版的中国作家杨显惠的纪实文学作品《夹边沟记事》。根据该书调查和当事人回忆称,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曾有近3千名右派分子被关押在此劳动改造。1959年开始,中国大陆连续三年大饥荒,导致粮食急剧减少。这里的3千名“右派”在吃尽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最终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
当地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1968年,夹边沟劳改劳教农场由军方接收管理;1974年成立了酒泉地区长城机械化林场,期间曾成为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设点”,2003年变为酒泉夹边沟林场。近十年来,人烟稀少的夹边沟陆续有移民迁入。
半个世纪以来,夹边沟相继“接纳”过被劳改人员、军人、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和外来移民。
汽车颠簸穿梭在一条狭窄的沙石小道上,车窗外枯黄的草木绵延不绝的从眼前闪过,几个较大弯道过后,记者几乎难辨方向。
“3万余亩林区有近半面积的‘老林子’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种的,现在已有一人多高。”夹边沟林场场长邹大军在一辆生满锈迹的皮卡车里向中新社记者讲述着这里的变迁。
邹大军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多地发生大饥荒,垦荒造林自然成为当年来此改造的所谓“右派”最重要的任务。眼前数万亩林地将连年风沙阻隔在了林区之外,生活环境逐渐好转后,近年陆续迁入林区的42户民众还有了千余亩良田,其收入在当地都属较高水平。
如今,夹边沟林场办公区周边已建起了数十座一砖到顶的村民院落,不少农户还用瓷砖对屋子外墙进行了装饰。距离办公区数百米之外的几个沙丘之下,至今存留着当年来此改造的“右派”居住过的窑洞,洞内的地上散落着零散的麦草。
对于夹边沟曾经发生的那些故事,现在生活在此的移民们并不知晓,夹边沟林场的几名工作人员也表示只是“略有所闻”。
“若是夏季,这里的景色一定会让你们叹服。”邹大军对于夹边沟的美景显得津津乐道。他说,每年夏季,正是夹边沟林区的沙枣花和红柳花开的繁茂时候,远处是浩瀚的荒漠,近处是锦簇的花海,沙漠边缘还有清冽的井水解渴,可谓人间仙境。
谈及夹边沟未来的“模样”,当地管理单位已有规划。酒泉市肃州区林业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正在考虑利用这一林区内分布的古烽火台和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规划沙漠边缘的绿洲旅游业。“希望能依托旅游业为当地林区发展吸引更多的造林资金,使夹边沟不再与饥饿的记忆有关,变得越来越美。”他说。(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