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院士朱英国:一部手机用多年 剩饭剩菜必打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31/2013 20:0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近中午,走进朱英国家,感觉冷飕飕的,室内温度只有10摄氏度。客厅里有一台空调,用花布罩罩着。“除非很冻的雨雪天,冬天很少开空调。”朱英国的老伴徐小梅对记者说。

  这套四室一厅的房子,是10多年前武汉大学调配的教师公寓,朱英国夫妇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房子没有精装修,显得比较老旧。旧式组合柜上放着一个10多年前买的彩电。家具磨损得厉害,不少地方都掉漆了。

  74岁的朱英国是我国著名的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

  这天中午,老伴走亲戚回来未来得及做菜,朱英国拿出手机给女儿打电话,让她从学校食堂买点菜回家。记者看到,他手机键盘上的数字已经不很清晰了。“手机是五六年前买的,还挺好用的。”朱英国笑着说。

  中午的饭菜是菜苔、萝卜和鱼块,一荤两素。朱英国生活相当简单,每天步行上下班,不出差就在实验室里,很少去外面应酬,下班了回家简单吃点饭,有时忙起来就在办公室吃盒饭。

  朱英国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可以吃好,但不能浪费。虽然我国粮食“九连增”,但也经不起浪费。

  朱英国生长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农村,家境贫困,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忍饥挨饿,又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这让他深知“粒粒皆辛苦”,更注意珍惜粮食,反对浪费。

  满头白发的朱英国表示,“培育、推广一个增产新品种,要花10多年的时间,很多科技工作者为此耗费心血和青春。水稻到了今天的水平,再增产就更难了。”

  朱英国的衣着也很朴素,脚上一双棉皮鞋还不到200元,是老伴3年前买的,擦上鞋油也不见光亮。他至今没有买车,上下班走路,到附近的地方开会也是步行、骑车、坐公交。他住在5楼,办公室在3楼,上下楼梯毫不费力。他说爬爬楼、走走路,少乘电梯能锻炼身体。

  在朱英国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排书柜、两张旧沙发,办公桌上堆满了书。隔壁是他的实验室。学生秦克周说,朱老师平时的生活、工作作风值得学习。每次下乡去种植基地,他一下车就直奔田头。朱老师总是说,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

  秦克周介绍说,每次朱老师请大家吃饭的时候,吃不完的东西都要求打包带回去,这已在团队中形成风气。“以前我们觉得打包有点丢人,现在只要有剩菜剩饭就会打包回去。”

  谈及粮食浪费现象时,朱英国表示担忧。他说:“现在水稻、大豆等品种还需要进口,我们真的是浪费不起。”(俞俭、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