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月29日电(章莹 刘相琳)上世纪90年代末,一部《山城棒棒军》曾在全国电视圈掀起方言剧热潮。“他们(此处指“棒棒”)是见证重庆发展的‘活化石’。”29日,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必忠在此间召开的重庆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为重庆“棒棒”修建一座纪念碑。
“‘棒棒’是重庆老百姓对当地‘挑夫’的俗称,他们用汗水与肩上的挑棒记录下了重庆发展的历程……”作为重庆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林必忠对“棒棒”的历史有深入研究。据考证,由于重庆城山高坡陡,19世纪末就开始有了“棒棒”,甚至形成颇具规模的局、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行业大佬退出江湖时,会将入行时用过的扁担、绳子、木杵、垫肩供奉在祠堂神龛上,让其享受子孙后代的膜拜。抗战初期发生在川江上的中国“敦刻尔顿大撤退”,正是成千上万的“棒棒”冒着日机狂轰滥炸,肩挑背磨,与民生公司的船队一起,完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在战火中重生的这次壮举。
近年来,重庆“棒棒”也出现了不少“名人”:有诗人、作家、画家、知名企业家。在林必忠看来,“棒棒”还为山城注入了一剂极有活力的“幽默元素”,传递出生活的智慧:女友过生日,可以请“棒棒”送花并献上一首《生日快乐》;朋友或自己喝醉了,可以请“棒棒”背回去;如宠物遭遇不幸,还可以请“棒棒”来帮哭,哭得摧肝裂胆,涕零纵横……
曾经红火的“山城棒棒军”如今正逐渐消逝。林必忠委员调研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快递等服务行业的兴起压缩了“棒棒”的生存空间,就业途径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追随上一辈“棒棒”的脚步,“棒棒”数量锐减且日渐趋老龄化已成不争的事实。
“在不远的将来,‘棒棒’也许将不再是进城农民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将演变成为一种‘景观式’的‘职业’,并且正在逐步消失……”林必忠语带担忧,“许多市民甚至已不太习惯与一群“棒棒”在街头相遇。”林必忠预见,游荡在山城大街小巷的“棒棒”们即便短期内难以彻底消失,但作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一张非正式的“重庆名片”,它却必然会淡出城市视线。
“都说‘棒棒’扛起了这座城市,他们的历史,也需要被这座城市所尊重,并且铭记。”林必忠建议,为记录这段特殊历史,重庆建一座“棒棒”纪念碑非常有必要。
林必忠这样在提案中写到:“山城‘棒棒’纪念碑面积不要求多宽,几平方米足矣;体量不要求多高大,一、二米够矣;材质不要求多高档,灰砖、青石、混疑土都行;位置不需要多适中,街道旁、绿地角落等公众场所均可。如果有关部门没有这一笔预算,提案者愿意自筹经费解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