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西安晚报:烂尾新闻究竟“烂”在何处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25/2013 17:47: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媒体报道,2012年的热点事件,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有的案件宣布将公布结果,有的仍在调查中,有的则再无音信。(1月24日《西安晚报》)

  舆论监督靠谱还是不靠谱,并不在于“围观的力量”,也不在于“网友曝”的执着程度——归根究底,还在于制度的刚性与稳态。所谓“烂尾新闻”,按“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地方部门“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职务,也只是一种“消极应付”,并非意在解决问题,而是暂时平息民意“怒火”。一旦公众视线转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自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之后,中国以制度告别了官方的“无可奉告”年代,但在这种公开责任的倒逼之下,虚与委蛇的并不鲜见。2012年的诸多公共事件,但凡涉及权力责任的,几乎难有完美收官。“被烂尾”的公共事件,大致三种类型:一是回应很乖,处理很难。譬如“塑化剂”与“毒胶囊”,其来龙去脉或相关国标,至今仍在云里雾里。二是态度严肃,真相暧昧。譬如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转眼已成“过去式”,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事故损害迄今未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毫无结果。三是道歉敷衍,再无下文。譬如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被仓促火化,当地政府只是“诚恳道歉”而已,除了县民政局及殡仪馆的“书面检查”,究责机制从无启动。

  烂尾新闻,已经成为公共生活中的一朵奇葩。“彻查”的声音犹言在耳,转眼就物是“言”非。在官方宣布调查后,一直未见调查结果,于是谣言四起、公信成疑,问急了,直接将质询的电话“拉黑”。那么,烂尾新闻究竟“烂”在何处?说到底,还是在于责任追究机制缺位。一切仰仗“领导”的情绪与关注,一旦时过境迁,分散的舆论形成不了倒逼的力量,再有理的质疑,谁也懒得理。

  公共监督如果总是折戟在烂尾新闻的诡异之中,光靠热情与理性又有何用?一些影响恶劣的公共事件,不仅事关民生、更关系到公共利益与权力公信,烂尾的结果,令制度与法律情何以堪?看来,公共事件后,当与应急机制同时启动的,还有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任何时候,都不能因“救火”的真诚而掩饰了“纵火”的责任。烂尾新闻背后,不仅要关注主角的命运,更要追究“被烂尾”的责任。(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