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尔滨1月22日电 题:黑龙江一面坡:俄罗斯套娃的中国生涯
作者 李柏杨 刘锡菊
走进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一座座俄式老建筑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异域风情十足。四处可见的俄式小作坊里摆放的各种款式“俄罗斯套娃”在阳光下璀璨夺目。近十年,一面坡有了一个新名字——“套娃镇”。
一面坡位于哈尔滨市东南方150公里,于1875年形成居民点。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俄、英、日、德等国在此设立代办处,逐步发展成为哈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活跃区。
今年67岁的张凤兰说:“我在一面坡待了一辈子,6岁时,有一家俄罗斯人搬到我家隔壁。一个黄头发、白皮肤的俄罗斯小女孩捧着个木头娃娃。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套娃,套娃的头上包着带红色流苏的大头巾,腰上围着黄色荷叶边的围裙,显得质朴可爱。将娃娃拦腰拧开,嚯!从里面‘生’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娃娃。这个‘神奇娃娃’成为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俄罗斯套娃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内地,俄语称为“玛特廖什卡”,由桦木、椴木等制造而成,是俄罗斯传统手工艺品,一般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上世纪70年代,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一面坡镇的手工艺者们开始模仿制作简单的套娃。
“我丈夫是一名木匠,以前靠给乡亲们打桌子、柜子维生。后来看到套娃十分受欢迎,1994年,他怀揣着家中仅有的5000元远赴俄罗斯学习制作套娃。学艺的艰辛与打拼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面坡套娃作坊老板娘杨慧如是说。
“从2002年开始,套娃在一面坡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产业。套娃,逐渐成为一面坡最为明显的标签。那些年,整条胡同里都弥漫着油漆和水粉味道。”杨慧回忆道。
在杨慧家的加工厂车间内,几名工人在套娃上绘图。工人孟金花一边给娃娃画睫毛一边说:“我从高中毕业就到套娃车间当绘画女工,已经11年了。现在我每天能赚100元钱,一个月能赚到3000多元,在一面坡镇也算是高收入。”
精通套娃制作的一面坡人于洪龙介绍说:“制作套娃比绣花都费工夫。我们一般在初春时节把桦树砍倒,剥去树皮,只剩几层树皮后便放在空气中通风,做中等尺寸的娃娃要晾两年,如果要做15件套的娃娃要晾5至6年。再经过楦空、烫花、镶金等工序制成,每个娃娃要经过15道工序。”
经过革新,一面坡套娃出现了财神、寿星、福娃雪娃等中国脸谱和机器猫、皮卡丘等动漫面孔。
一面坡的大街小巷上,来看货下订单的客商们络绎不绝。俄罗斯商人卡加告诉记者:“我的家乡曾有很多‘俄罗斯套娃’。这几年,俄罗斯本地套娃几乎看不见了,套娃也变得越来越有中国特色。我卖一面坡生产的套娃已经5年了,销量很好。我这次订了100套穿小红袄、戴虎头帽‘中国娃’套娃、100套‘寿星’套娃和100套‘财神’套娃,估计两个月就能卖光。一面坡的套娃‘哈拉少’(俄语:好)!”
尚志市一面坡镇副镇长申先煜介绍说,目前,全镇6000户居民中从事套娃生产的有2000多户,套娃加工企业100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30家。套娃的年产量达1800多万套,约占国内外市场的90%左右。一面坡套娃不仅漂洋过海远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还通过口岸销往俄罗斯。
杨慧说:“因为套娃,我家的作坊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30多个雇工;因为套娃,原本住平房的我们住上了楼房,家里买上了汽车,还供孩子上了大学、娶了媳妇;因为套娃,我们生活的奔劲儿更足了!”(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