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东南边陲的桂东县,人们上街卖菜买菜用的竹篮,墟镇上摆放待价而沽的竹篮,几乎都出自“憨”大叔之手。外地来桂东出差的旅客,也因这些竹篮质量上乘、造型精美、价格低廉,常常作为礼品捎回三两个。
“憨”大叔名叫陈干成,今年68岁,家住桂东县沤江镇茅柳村张家垅,是著名的篾匠。不仅篾器活样样在行,编织竹篮更是他的拿手好戏。经他手编制的竹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人们叫他“憨”大叔,无非是说他为人淳朴憨厚。也有人说:陈大叔守着一门上好手艺,有钱不会去赚,真是“憨傻”。要知道,做一个竹篮,一个人工,只值三四十元,还不如替人家打一个工,或干脆卖原材料。可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却始终不渝坚守着这一传统的行当。
选材要得“竹之三味”
到底是怎样的信念让“憨”大叔多年坚守,不久前,笔者特意去张家垅拜访了他。
出县城,朝东行走约三里,再沿着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上行两里,便是张家垅了。
走进“憨”大叔家,抬头打量,大叔朴素健朗,像个粗人。可人不可貌相。大叔道起竹器活计来,却头头是道,心细如发。他告诉笔者:小时候,父亲、大伯飞舞篾刀,摆弄着跳动的竹条,创造出米筛、簸箕、笊篱、火笼、箩筐、竹篮、篷垫等各式各样的民间器具,让人无不喜爱。高小毕业后,因为家穷,他没有再去读书,便从事了竹编手艺,至今已50个年头了。
桂东制竹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楠竹、麻竹、黄竹、苦竹、方竹,满山满坡满地都是。“憨”大叔介绍,若是要编织出精美竹器,就要得其三味了。
“憨”大叔说:编竹器的竹材以不弯曲无虫眼、长了三四年的中年竹为好。太嫩的做竹器会变形走样,太老的易脆柔韧性差。当走进竹林时,先要看竹子的长势方向:向阳的竹子要好于背阴的。再看竹龄多少:竹节处一圈厚厚的白毛,或白毛未褪尽,肯定是年轻竹子。最后再看竹子柔韧程度如何,好不好用。竹节凸出老高,竹枝向上翘起,竹材柔韧性差,竹子不好破。竹节平坦,竹枝向下伸出,其材质柔韧性高,容易破。选好竹材还得注重砍伐时节,一般春季不砍,因为此时竹子易生虫,破开的竹材会生霉菌斑点。
编织需循精细工序
削好篾是第二道工序,这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根据编织产品的需要,把竹子锯成长短不一的竹筒,用篾刀开成宽窄不一的竹坯。这里关键是安好箭门,松紧适度。箭门过紧,削出的竹条尖而窄。反之则宽,不匀称。而竹片的厚薄则完全靠眼力和手势。劈成薄如蝉翼、透明光滑、宽窄完全相同的材料完全是熟能生巧的功夫。劈好了篾,可偷懒不得,次日要去晒好,直到晒干。若是阴天,也得烘干。不然,过了几夜,篾片变黑,不光鲜,此后制出的成品就不靓丽清爽,价格也会大打折扣。
精编细织,这是第三道工序。就编织竹篮而言,编织篾箦用的是麻竹;编织竹篮的提手和篮夹,用的是楠竹。在编织竹篮过程中,做好篮盖很关键,篾要编到位,花不要编成“+”字形,如果这样,就呆板。织成“X”字形,就美观。篾条很考究,挑选最长的十多根织对角。每一根篾条因材施用,不能在中途有接头,保持面上的整体美观。编织要天衣无缝。拼装竹篮时,钻头要好,卯眼不留竹屎,榫卯衔接到位。一只竹篮,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上漆,大体要经过十来道工序。竹篮做好后,因是新篮,还有一定湿度,所以切记把篮盖盖好,避免变形走样。待风干后,便定型了。
传承才是最大心愿
谈起竹篮,“憨”大叔总是有很多说不尽的故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中因悄悄制竹篮卖钱,“憨”大叔曾遭来大队、生产队干部横眉竖眼的训斥,说是单干副业,劳动所得通通上交。还真是应验了句老话:“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替代产品的方便与实惠,食品袋盛行,亲戚朋友间走访串门流行封红包,原来拎篮习俗却渐渐淡化了。
“憨”大叔说,几年前,他们侄叔仨都做竹篮,寨前牛江村也有篾工做,现在只剩他一个人做了,即使是篾匠师傅也向他购买竹篮。年轻人热衷于打工,对编织竹篮“敬而远之”。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人们审美追求、文化心态、环保型的民间器具转眼就会流失,手工技艺也会失传。可喜的是,他做的竹篮,市场上很抢手,很受群众青睐。“尽管一年只能做上二三百个,价格便宜,效益并不高,但只要人能活得充实,就是最开心的事。”“憨”大叔说。(陈俊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