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4日电 连日来,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深陷十面“霾”伏,多地空气质量遭严重污染。尤其是北京,PM2.5浓度曾一度攀至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民众如此调侃自己的无奈。此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属近年来罕见,引发中外舆论关注。
从1月10日晚22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到13日10时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2013年第一场大雾笼罩在北京上空,久久不愿散去。深陷十面“霾”伏的同时,北京空气质量更遭严重污染。
不止是北京,连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根据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12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多地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PM2.5指数直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750微克/立方米)。
“能见度不超过十米”,“空气刺鼻”,“胸闷,嗓子痒痛,呼吸系统难受”……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各地民众日常生活。网友在认真探讨雾霾成因及治理对策的同时,也纷纷以幽默“笑”对无奈,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微博和论坛上的各种神吐槽层出不穷。
中央气象台14日预计称,新一轮冷空气将于16日“光临”中国大部地区,届时,笼罩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或将消散。
据此,不久的将来,深陷十面“霾”伏的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突出重围,迎来明媚阳光和新鲜空气。但我们不得不深究其源,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哪些反思和警示?未来又将如何减少雾霾的产生?
针对上述疑问,中新网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田贺忠,于1月15日上午10时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逐一解答。敬请关注!并欢迎在线交流互动。
资料图:田贺忠
嘉宾简介
田贺忠,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水气环境模拟研究所所长。作为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地区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环保部十二五规划项目等。已在ES&T、ACP、AE等环境科学与大气科学领域TOP学术刊物及美国化学学会(ACS)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ISTP/EI收录20余篇,参与研究曾获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2012和2013年国际能源与环境领域ANI-Award奖提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