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甘肃康乐“牛郎”致富经 农民增收途径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8/2013 12: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甘肃临夏1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隆冬季节的黄土高原,蔓延着无尽的贫瘠与荒凉,断断续续一整夜小雪覆盖了大地与草木。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城郊区的一座农户院子里,63岁的回族老人田福寿踩着“嘎吱”作响的积雪,手持叉着草料的铁叉进进出出忙碌在七八座温棚里。

  随着一阵持续的狗吠声,田福寿转身看到记者一行。他的家人笑道,这位老人每天早上睁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给温棚里的百余头牛羊添加草料。记者看见卷起门帘的一座温棚里,有数十头肥硕的肉牛正闭目咀嚼着鲜美的“早餐”。

  祖祖辈辈依靠放牧为生的田福寿在他屋子里一个占据半面墙的火炕上向记者讲述了数十年来生活的巨变。屋子中央火炉上的一只铁壶“拼命”向外吐着水蒸气,更显得山区天寒地冻的酷冷。

  “由两万元贷款起家,一门心思地想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如今意外过上了年盈利30余万元的生活。”这位老人开门见山的向记者概括了其今非昔比的生活变迁。他表示,现在的富裕生活是在当时极度窘迫的情况下冒着风险、硬着头皮闯过来的。

  田福寿介绍说,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家里没有一分积蓄,农村贷款相当吃力,在当地畜牧局支持下贷款2万元,随后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建养殖厂。发展几年后,家里的境况有所好转,于是又通过政府贷款12万元,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尤其是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收入好,今年家里牛的出栏已达125头,保守利润估计在30万元以上。”田福寿说,随着近年来肉价持续上涨,养殖的前景也是越来越好,他有意在不借助贷款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它的养殖规模。

  八岁就开始放牧的田福寿虽然已享受着眼前他认为的“小康生活”,但过去破衣烂衫的挨饿日子对他依然刻骨铭心。“吃不饱饭;衣服上打满补丁,但还是衣不遮体;穿不起鞋,还要满山遍野追牛羊。”田福寿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田福寿说,那个时候庄稼收入很少,当地草场有限,草料不充足,放牧全靠“感觉”,因此牛羊成活率很低。“那个年代放牧根本无法盈利,大多数人都买不起肉,交通不便,信息极为闭塞,即使有肉也卖不出。”他说。

  田福寿说,这种艰苦的生活到了十多年前虽有好转,但一家人基本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一年到头就盼着吃一顿肉改善生活。但现在不同了,吃肉对一家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奢望。

  “如今一年四季几乎顿顿都有肉吃。”田福寿对眼前的生活颇为满意。在他看来,生活的改善完全依靠由“放牧”到“圈养”的转变。相比起此前整日起早贪黑的放牧生活,如今养殖显然“省事且收效高”,每天只需早晚添加两次草料,技术方面有政府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服务。

  田福寿说,在政府各项政策、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的帮扶下,养殖的成活率在提高,只要肯吃苦,风险明显降低不少。最关键的是,无论养殖规模有多大,由政府出面衔接,自己从不为出栏牛羊的销路发愁。

  在故事临近讲完时,田福寿表达了他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的打算和想法。“养殖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再怎么要比外出务工好得多,我们对这个平台也最适应。”他说,接下来在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还想修建一栋新房子,不断改善生活。

  康乐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境内海拔1898—3908米。康乐群众自古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养殖基础好,经验丰富,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截至2012年底,当地畜禽饲养总量已逾百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近1.8亿元,农民牧业纯收入达到6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4%,草食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康乐县畜牧局局长马少飞告诉记者,肉牛产业目前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途径,养殖规模稍大的年利润在数十万元,规模较小的也有三五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养殖还带动了育苗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马少飞举例说,作为养殖肉牛所需的饲料——玉米,以前玉米一亩地只有八九百元收入,但现在好的话一亩地能达到2500元左右,草料紧张时甚至会收益更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