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社工”在上海:城市融合“润滑剂”效用初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3/2013 13:5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1月3日电 题:“社工”在上海:城市融合“润滑剂”效用初显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怕进养老院的肠癌患者张宝珍,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上海浦东潍坊源竹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报到”,“因为这里好,我才爱来”。

  这是一所引入社工理念的托老所,与养老院不同,住在附近的老人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只是来这里“吃一顿中午饭”。

  上海是中国大陆最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约4人中就有一人是老年人(60岁及以上)。尽管上海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不断增加,不少老人仍愿意选择在家中安享晚年。像“潍坊源竹”这类社工机构的出现,为子女因白天上班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周到的照顾。

  “社工”一词发端于20世纪初,英美德法等国为应对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被视为促进城市融合的“润滑剂”。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民间自主运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老年人服务便属其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社工就像一个节点,把各种服务所构成的整张网拎起来”,“乐群”常务副主任吴芳说,传统的老年服务大多偏重护理或健康治疗,老人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可能会有“我比较无用”的失能感,或觉得家人不愿照顾才进到这里,这些问题不是光把老人护理好就能解决。社工的角色是评估老人的需求,不光是生理,还有心理、社交等方面,并调动各方资源来解决,比如找志愿者、找活动平台等。她认为,社工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相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式服务,与受助者间相互平等,有助服务更贴心。

  上海的社工发展在内地居先,已有近20年的探索。上海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副处长曾群介绍说,上海目前持有各类社工资质的人员有1.4万人,从事社工相关业务的民办机构初步统计有115家,涉及养老、流浪救助等20多个领域。

  近年来,上海越来越多的社区机构引入社工。比如今年2月份,上海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委托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建立“睦邻社”社区社工服务站,引入多名社工,帮助外来务工者融入这座城市。11岁的赵义生在这里接受课业辅导已有3个多月,其父赵仁旺说,从安徽来上海打工已有六七年,但“我们夫妻俩干勤杂工没什么文化,小孩在上海学校读书一直跟不上,但工资低,没机会让小孩去补课”。对这种情况,“睦邻社”社工所做的,除了免费给这些打工者子女补课,还通过调动各种资源激励这些务工者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家庭关系辅导,以助力社区和谐。

  然而,社工在中国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有人以为社工和义工之差就是一个有工资,一个不计报酬,甚至还有人误把社工当成社区保洁员。

  张婕2012年7月社工专业硕士毕业,并成为一名专职社工,月薪约3000元人民币。她说:“社工本来就是很清贫的职业,但我觉得自己在做喜欢的事,很快乐。”

  由于薪酬不高等因素,社工人才聚拢不易。吴芳估计称,上海社工领域的流失率达20%至30%。面对仅够维持生活的薪酬,从事这行的人大多只能依靠公益心。

  上海浦东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国云丹认为,社工将是未来中国在社会领域发展需重点推动的行业,“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但她坦言,除了社会对社工理念的不了解,中国社工发展还面临着一大困境——专业化程度偏低,这使其与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区别度不高。

  对此,一些地方已开始做出努力以改变这种情况。比如在广东东莞,相关部门已从社工发展较为成熟的香港聘请督导对当地社工“传、帮、带”;在上海,2012年11月也启动了首期“专业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养计划”,55名社工入选参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东辉指出,处于发展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带来需求的多元化,而养老问题、青少年成长等都迫切需要引入能“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社工。

  上海的“社工”发展能否为社工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一种“新样本”,进而在整个社会服务领域“成气候”,值得关注与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