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育怎可如此急功近利
据《羊城晚报》昨日报道,从明年元旦起,番禺沙湾古镇景区将实施围蔽管理,届时,非沙湾镇户籍游客进入景区,即使不参观留耕堂等收费场馆,也必须花钱购买55元的门票,才能游走于古镇的大街小巷。
尽管引来许多质疑,但这却是许多地方近些年保护历史文化的一贯思路和做法:对历史文化遗迹花大力气加以修葺整饰,然后卖门票赚钱。由于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一些历史留存往往是“自己当个宝,别人不了了”———要么不知道,要么不感兴趣,所以业绩一直不太显著,这也导致广州文化官员的巨大焦虑和困惑。与之相反,类似北京、西安、杭州、桂林等地,由于基本上都属于全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因此才会有“未去之时心生向往,已去之后不期而遇”的美好文化体验,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对于此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盛况,广州非常羡慕,却总也达不到。其实,这完全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广州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对广州文化的真正优长也缺乏清晰的认知。
但沙湾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次沙湾准备卖门票,目的据说正是为了限制高峰时期的人流。我觉得这样的遮遮掩掩实在是没有讨论辨析的必要,人头涌涌,对于抱持“满街都是人,满街都是钱”的商家来说,高兴还来不及呢,限制什么呀?再说了,要限制就只有收钱一途?算了吧。
文化已经沦落为赚钱的手段或工具,其实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文化产业大兴,各地的举措相当不少,较之一些匪夷所思的创举———比如投入巨资修建金庸小说人物杨过的雕塑———我觉得沙湾的举动还不算特别怪异,值得讨论的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挖掘、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前几天我去访问了香港康文署,特别问了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香港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历史文化的保护,完全没有经济目的,那为什么要做呢?“是为了回应文化保育人士的吁求。”这就对了,文化保育人士的吁求一定是基于文化的考虑,而绝不会考虑文化的经济功用,否则叫什么文化人呀?而香港政府的做法,正符合他们“回应型”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我们这里也有很多文化保育人士,他们也经常发出吁求,比如关于沙湾收门票,有人就说了,“假使从外围就把沙湾镇围闭起来,卖起门票,徒然让这些古镇气息荡然无存,那古镇也就没有任何可留恋的地方了。”“有了名气就收钱,是最大的破坏原生态。”———请问:我们的政府打不打算以及如何回应?
国际学术界现在有一个说法:人类社会正在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转型,经济时代的原则是:一切如果不能转化为财富则无意义;文化时代的原则是:一切如果不能使人幸福快乐则无意义。最近两年,从国家到省市,幸福二字不绝于耳,似乎暗合了人类社会的这一转型。但是显然,这样的转型在我们这里还任重道远,比如沙湾古镇,我们对先人的景仰、对历史的感怀、对文化的责任,就都消逝在了那一张张轻飘飘的门票当中。(曾德雄 作者是广州市人大代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