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延边12月18日电 题:穿越中朝边界的“背包客”
作者 李彦国 蒋长虹
58岁的金正泽收拾好衣物,又要从吉林延吉的家赶往位于朝鲜罗津的公司上班,“一年中要把一大半的时间留在那里,已经习以为常了”。
金正泽是中国吉林省延边州的商人,朝鲜族。过去30多年,他不断在图们江上往来,与江对岸的朝鲜做着各种生意,从最初背着大包卖货的小商贩到现在坐拥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板。
绵延525千米的图们江横亘在延边州与朝鲜之间,在两岸生活的人们都操着一口朝鲜语。30年前,两岸都还是一样风格的土坯房,人们过着不相上下的日子。
在延边这个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上生活的人,很多与江对岸的朝鲜人有着亲戚关系。金正泽也是其中之一。
1981年开始,朝鲜规定,只要拿到边境通行证,就可以跨江去探亲。图们江这边的中国人开始背着大包小裹去对岸看望亲人。“那场面就像赶集,图们江沿线的11个(吉林省境内)口岸都是这样。”金正泽回忆说。
当时年纪尚轻的金正泽与同去朝鲜的人一样,在包里塞满了铅笔、牙膏、香皂之类的东西,朝鲜的亲戚则会回赠打捞出来不久的新鲜明太鱼、帝王蟹等海产品。
时间长了,延边与朝鲜之间最原始的以物换物式边贸,就在过江探亲的“背包客”中萌芽了。
跨江到朝鲜去做生意的背包客们收益颇丰。用轻工产品、日用品换回朝鲜的水产品后折卖,“一大包的‘货物’换回约有1000元人民币的收益。”金正泽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这样的边贸模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自那之后,延边专营对朝鲜贸易的小公司如雨后春笋涌出。渐渐地,每天从口岸经过的背包客少了、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解放”、“东风”两种牌子的中国卡车排起长队等待过关。
在珲春圈河口岸开了二十几年货车的司机韩师傅介绍说,那时候运过去的物品各异,“当然,少不了颇受欢迎的中国日用品”。韩师傅说,一车货物运过去,带回来的东西可以给中国的公司增加三四万元人民币的盈利。
通过这种方式逐渐积累起原始资本的金正泽也有了自己的公司。如今金正泽设在罗津的贸易公司,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当初那个青涩的背包客变成了如今的董事长。
2011年6月,正准备将生意扩大的金正泽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让他兴奋的好消息:由中朝两国共同开发的朝鲜罗先经贸区建设启动。很快,罗先经贸区就吸引了10余户中国央企、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朝鲜贸易省也在推动国内人才、企业到那里集聚。
同年,中国政府批准在延边州的珲春市设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其中涉及的中朝经济合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示范区获准从国家层面获得财税、产业布局和投资、土地利用、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当年以货易货诞生了一大批背包客。”与朝鲜做了半辈子生意的金正泽认为,中朝两国政府共同开发罗先的举措,对于图们江两岸的生意人来说,将是又一个新机遇。
“对于我们这些‘背包客’来说,如今对岸的朝鲜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朝鲜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在连年增加,已从3年前的30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0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两国的贸易总额增至31.353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