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小康纪事)穿越中朝边界的“背包客”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8/2012 11:0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吉林延边12月18日电 题:穿越中朝边界的“背包客”

  作者 李彦国 蒋长虹

  58岁的金正泽收拾好衣物,又要从吉林延吉的家赶往位于朝鲜罗津的公司上班,“一年中要把一大半的时间留在那里,已经习以为常了”。

  金正泽是中国吉林省延边州的商人,朝鲜族。过去30多年,他不断在图们江上往来,与江对岸的朝鲜做着各种生意,从最初背着大包卖货的小商贩到现在坐拥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板。

  绵延525千米的图们江横亘在延边州与朝鲜之间,在两岸生活的人们都操着一口朝鲜语。30年前,两岸都还是一样风格的土坯房,人们过着不相上下的日子。

  在延边这个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上生活的人,很多与江对岸的朝鲜人有着亲戚关系。金正泽也是其中之一。

  1981年开始,朝鲜规定,只要拿到边境通行证,就可以跨江去探亲。图们江这边的中国人开始背着大包小裹去对岸看望亲人。“那场面就像赶集,图们江沿线的11个(吉林省境内)口岸都是这样。”金正泽回忆说。

  当时年纪尚轻的金正泽与同去朝鲜的人一样,在包里塞满了铅笔、牙膏、香皂之类的东西,朝鲜的亲戚则会回赠打捞出来不久的新鲜明太鱼、帝王蟹等海产品。

  时间长了,延边与朝鲜之间最原始的以物换物式边贸,就在过江探亲的“背包客”中萌芽了。

  跨江到朝鲜去做生意的背包客们收益颇丰。用轻工产品、日用品换回朝鲜的水产品后折卖,“一大包的‘货物’换回约有1000元人民币的收益。”金正泽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这样的边贸模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自那之后,延边专营对朝鲜贸易的小公司如雨后春笋涌出。渐渐地,每天从口岸经过的背包客少了、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解放”、“东风”两种牌子的中国卡车排起长队等待过关。

  在珲春圈河口岸开了二十几年货车的司机韩师傅介绍说,那时候运过去的物品各异,“当然,少不了颇受欢迎的中国日用品”。韩师傅说,一车货物运过去,带回来的东西可以给中国的公司增加三四万元人民币的盈利。

  通过这种方式逐渐积累起原始资本的金正泽也有了自己的公司。如今金正泽设在罗津的贸易公司,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当初那个青涩的背包客变成了如今的董事长。

  2011年6月,正准备将生意扩大的金正泽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让他兴奋的好消息:由中朝两国共同开发的朝鲜罗先经贸区建设启动。很快,罗先经贸区就吸引了10余户中国央企、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朝鲜贸易省也在推动国内人才、企业到那里集聚。

  同年,中国政府批准在延边州的珲春市设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其中涉及的中朝经济合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示范区获准从国家层面获得财税、产业布局和投资、土地利用、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当年以货易货诞生了一大批背包客。”与朝鲜做了半辈子生意的金正泽认为,中朝两国政府共同开发罗先的举措,对于图们江两岸的生意人来说,将是又一个新机遇。

  “对于我们这些‘背包客’来说,如今对岸的朝鲜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朝鲜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在连年增加,已从3年前的30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0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两国的贸易总额增至31.353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