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湖北恩施原生态“围鼓” 奏土家人生活新乐章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9/2012 16:38: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湖北恩施原生态“围鼓”奏土家人生活新乐章

  围鼓中的曲牌“花鼓灯”被称为南方二人转 姚祯发 摄

  花鼓灯表演 姚祯发 摄

  原生态围鼓表演 姚祯发 摄

  

  中新网恩施12月9日电 (宋丹丹 姚祯发 胡艳)湖北鹤峰县围鼓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等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而成。因演奏时根据鼓面上发出的“鼓眼”指挥演奏乐牌,演奏者自始至终以鼓为中心进行演奏,故而称之为“围鼓”。

  记者8日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州围鼓之乡——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在这里见到了“鹤峰围鼓”第四代传承人苏国明,现年68岁的苏国明从学围鼓至今已有近60年时间,2010年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鹤峰围鼓既有翻江倒海、暴风骤雨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花绽鸟嬉的情韵。以其灵活巧妙的鼓点,穿插点缀的勾锣音以及抑扬顿挫的土锣韵组合成独具一格的交响乐。

  苏国民介绍,鹤峰围鼓是从土家先民狩猎、伐木、垦殖等系列劳动演变而来,流传于土家山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大多数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作,主要表现劳动的艰辛以及丰收的喜悦,后与南剧、柳子戏等戏台锣鼓相互渗透,并演变升华,最终积淀为独树一帜的民俗交响乐。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围鼓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乐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演奏中,由鸳鸯钹(即头、二钹)此起彼落,交替拍打出来的“钵钵儿音”、“荷叶儿音”、“疏花”、“挤花”等,组成系列乐句,构成基本乐章。围鼓因之鲜明轻快的节奏、优美多变的旋律、喜悦欢乐的曲调,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鹤峰人民的节日庆典、开业剪彩、送兵报喜等诸多喜庆活动之中,成为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不可替代的民俗演艺活动。

  苏国明告诉记者,自己自小就喜欢鼓乐,9岁拜师学习“围鼓”。作为第四代“围鼓”传承人,苏国明在继承传统的围鼓曲目基础上不断琢磨,对过去流传下来的部分曲目进行了精简,同时结合当前农民生活的实际,创造出了10多个颇受群众喜爱的节目,他的围鼓表演曾多次在恩施州民间艺术活动中获奖。

  苏国民师承其伯父苏化福,伯父告诫苏国民,这些手艺只准传艺苏氏家族,不传外姓人。但为了不让手头的绝活失传,苏国民破了戒,违逆了伯父当年定下的师规,他将围鼓的手艺在村内进行传授,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组成了一支村民文艺队。“花鼓灯”“薅草锣鼓”“高台舞狮”等都是该围鼓队的特色节目,围鼓队多次登台表演,每当各种节庆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围鼓队都要为乡亲们表演,并且多数时候是义务演出。

  对此,苏国明表示,“乡亲们邀请我们去表演就是看得起我们,我们就要好好表演,有钱没钱都没关系。”此外,苏国民还多次在本村的白果小学义务传授围鼓技艺。在苏国明的努力下,鹤峰围鼓的传承工作有了些眉目。到目前,围鼓已传承到了第七代,最小的只有10来岁,最大的有五十多岁。

  白果村村支书周武明介绍,为使“围鼓”得以传承和发展,鹤峰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保护方案,落实保护经费。建立了鹤峰围鼓文献资料库和艺术研究室,对在传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及研究人员,给予扶持和奖励。

  白果村借助“围鼓”这个原生态土家民俗艺术,被列为恩施州民族生态文化保护村,并于2009年获得县级先进文化村的荣誉称号。同时,该村正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村”,大力发扬围鼓等乡土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