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公共体育馆维护费多靠自筹 疏于管理隐患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2/2012 08:18: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某小区的“健身路径”变成垃圾场。

  北京某小区的“健身路径”变成垃圾场。记者 慈鑫摄

  大田湾体育场年久失修变菜地引起关注,不少已过质保期的健身路径无人管理亦成难题——

  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之困

  近几天,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因年久失修变成菜地的消息引起了舆论关注,虽然大田湾体育场的主管部门最终澄清了相关传闻,但体育场在2004年被鉴定为“危建”之后,长期未得到改造和修缮的消息却属实。近几年,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因维护不当、使用率不高等原因被废弃甚至拆除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令本已十分突出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供求矛盾雪上加霜。

  有改造方案却无钱施工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曾经是令重庆人骄傲的建筑。在中国足球刚刚开始职业化的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大田湾的名字与重庆足球一起传遍全国。但2002年之后,这座于1951年修建,设计使用寿命30年的体育场已经不能再承办大型比赛,大田湾的名字渐渐成为记忆。直到近日网上曝出大田湾体育场内部的草地已经变成菜地的消息。

  体育场主任杜忠勇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澄清,体育场内确实是有工作人员开垦了菜地,但面积很小,并且已经纠正。杜忠勇否认大田湾体育场被废弃,“现在,超限服役的大田湾体育场只是在等待修缮改造。”

  然而,当耗资6.9亿元的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在200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大田湾体育场的改造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杜忠勇表示,“这与重庆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有关,大田湾体育场附近有多个重庆市的重点工程,体育场的升级改造要与这些工程的规划建设统一进行。”

  在等待市里下达体育场改造命令和落实施工资金的10年里,昔日辉煌的大田湾体育场逐渐呈现出一派荒凉景象,根据网上呈现的照片,体育场的看台上已经长满了野草。

  杜忠勇介绍说,大田湾体育场内的足球草坪仍然在供专业队训练或承办一些单位活动使用。田径跑道原本向市民开放,但由于在长期使用之后损毁严重,“为了防止市民在健身时受伤,田径跑道从去年开始停止对外开放。”

  随着“大田湾体育场变菜地”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重庆方面立即采取措施对大田湾体育场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以保证田径跑道能重新向市民开放。杜忠勇介绍说,跑道的修缮应该会很快完成,不过,整体改造方案的落实仍然没有时间表。

  在一些重庆市民看来,大田湾体育场因地处市中心,是重庆市区内举办比赛和全民健身的稀缺资源,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让大田湾体育场荒废10年,都是市民难以理解的。

  公共体育场地的创收压力

  一座体现城市形象的大型体育设施的命运尚且如此,城市里便民服务的中小型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修缮就更是一大难题。

  北京市某体育中心附设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处室内外体育场地,但足球场的人造草皮已经坑坑洼洼,羽毛球场地上的木地板因为老化已经能踩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在此踢球的几位年轻人颇有抱怨,“因为场地不平,踢球时受伤的几率大增,上周刚有一个队友因为踩在坑里崴了脚。”但抱怨归抱怨,几个年轻人依然每周在此踢球,“现在条件好一些的公共体育场地太少了,能有这样一个踢球的地方就不错了。”

  这个体育中心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体育中心进行场地维护的费用全靠自筹,“场地开放的创收只能满足对场地和设施进行小修小补的资金需求,如果要对场地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资金的缺口显然不是靠自筹能够补上的,只能向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申请专项经费。那可难了,可能申请几年也批不下来。”

  据这位体育中心负责人介绍,“有些体育场地,如果承接了大型赛事或向专业运动队提供训练服务,往往能得到政府特批的场地维护或修缮资金,但如果既无赛事可办又无专业运动队可以服务,那就只能靠创收了。为什么有些体育场馆会出租场地供展览、演出使用,甚至向外承包,办起了超市或餐饮服务,都是为了创收。”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三类事业单位,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大多数是后两类。这使得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尽管是向公众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事业单位,但又有创收的需求。为了增加创收和减少成本投入,一些体育场馆改变自身为公众提供体育场地服务的属性,改作其他商业用途;有些体育场馆干脆关门,以求不产生运营成本;还有些体育场馆已经失修多年,但为了减少场地维护和修缮的成本,依旧“带病”经营。

  这位体育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能将主要为公众提供健身服务的公共体育场馆定位为公益性,由政府全额提供维护和修缮资金,或许能解决现在很多公共体育场地遇到了既要创收又要降低成本的问题,但这肯定会增加政府的负担,可能会和很多地方政府‘甩包袱’的改革方向相左。”

  “健身路径”有人建没人管

  由体育彩票公益金捐建的“健身路径”已经遍布城乡的很多街道边和小区里,在公共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今天,这些“健身路径”成为不少市民身边仅有的健身设施,但同样存在疏于维护的问题。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安徽省萧县发生一起悲剧,一名男子在“健身路径”的单杠上锻炼时,因单杠突然断裂致使其严重受伤,最终身亡。

  近几年,有关“健身路径”成为“伤人凶器”的报道时有耳闻。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健身设施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健身路径”的维护管理,施行的是“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但记者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无人管理。

  在北京某小区,记者看到了已经破烂不堪的一处健身路径,一位小区居民介绍,这处“健身路径”已经损毁了有一年,“小区物业一直没管,小区所在的街道居委会也没人管。”

  “‘健身路径’已经损毁,但仍然常看到小孩在上面玩耍,真的很危险”。

  记者向北京市体育局咨询了解到,体育部门只负责向小区捐赠“健身路径”,“健身路径”的生产厂家负责在保修期内质保,质保期通常是4~6年,超过期限后,损毁的健身路径应当被拆除。“健身路径”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都是由小区物业或所在的居委会负责。

  记者后又咨询小区所在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小区里有一群退休人员组成的巡查队,由他们来发现“健身路径”是否存在问题,但居委会并未接到巡查队反映“健身路径”损毁的报告。不过,该工作人员也证实,该小区的“健身路径”肯定超过了质保期,一旦损毁,应当立即拆除。

  “健身路径”由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但日常维护和管理问题一向是“老大难”。依照体育部门的规定,“健身路径”是谁受益谁管理,安徽萧县发生市民在“健身路径”上锻炼时身亡的悲剧后,当地法院的判决却将体育主管部门定为责任方,法院认为萧县体育主管部门应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并向受害者家属赔偿。这一判决,或许会给体育主管部门提出新的难题。(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