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城镇化从“人口转移型”迈向“结构转换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21/2012 11:2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人口转移型”迈向“结构转换型”城镇化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浪潮正在造就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移”。1990年以来,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预计2030年仍将有3.5亿人口向城镇聚集。

  不考虑户籍因素,中国2011年城市化率(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但是,广泛开展“市合并”、“县改区”、“县升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重新界定所导致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并未在社会结构、城乡差别、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相应的跨越。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我们通常所说的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空间迁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城镇化率)早已超过83%,但城市人口自二战以来加速向郊区转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呈现“结构转换型”的高级城镇化特征。中国当前尚处在“人口转移型”的初级城镇化过程中,其间伴随着少量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高级城镇化进程。

  每个国家的城市发展自有其社会、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与发展路径。多年来,美国基于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分工的城市化布局,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变迁的推动下,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物流网络全覆盖背景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加速从城市中心化向郊区城镇化方向发展。然而,这种城镇化模式伴随着能源消耗巨大、资源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其中,美国家庭能源消耗占本国能源总消耗量的15%,美国城市建筑能源消耗占39%,还导致美国交通业能源绩效管理处于可持续发展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这种发展模式已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质疑。

  中国向城镇化迈进也面临诸多难题,城市开发规模庞大、建设速度过快,带来的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以及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正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解决新问题,既要面对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事实,又要突出城市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消费水平提升、文明持续发展扩散、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要求,更要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和融合,上述因素构成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原则

  新型城镇化既是现代科技日益广泛渗透和应用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城乡不断融合、社会日益和谐发展的进程,更是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典范。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意内在的三个层次。一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二是城乡发展相互融合,城镇、社区之间空间布局合理,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相当;三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业、消费、资源等各方面统筹协调。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居住、工作、休闲的立体化人文空间。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提升规划的科学性、集约性、社会性。一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利用要有超前的适应性;二是注重城市规划的资源集约性要求,注重能源绩效综合管理;三是规范城市规划的公开、透明机制,通过社会监督,降低规划调整频度,减少投资支出,降低社会管理“隐性”成本,缓解社会矛盾。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五项原则:“拥有经久耐用的基础设施、确保碳足迹减少、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城市建设经济可行、维护社会公平”。因此,未来的城市必须做到:基础设施拥有高度的智能化和灵活性;能源资源“自给自足”,并与产业创新发展联动;“智能交通”覆盖城市全域,充分提升公共出行效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管理迅速响应;传统与现代融合、自然友好的人居环境;经济可行性和良好的安全保障。满足上述要求的“新社区”,可以将能源、资源、土地、基础设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能源资源绩效管理与再利用、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性与经济性、人居环境的和谐等要求。

  “新社区”的“硬”开发原则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自给自足”,100%能源就地生产;二是优化基础设施规划,实现零排放出行系统;三是100%雨水和废水再利用与自循环,无需外部净水输入;四是适应性强(寿命长、可灵活调整空间)的建筑结构;五是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标准降低80%;六是50%的可利用空地用来支持社区的农业和工业;七是减少60%的能源使用(楼宇冷热通风系统及节能措施)。“软”开发原则涵盖五个方面,即使用生态施工系统、栖息地保护与景观原貌持续性、绿色经济学(维持当地经济基础)、数字信息系统、可重构的住房建筑系统。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建筑、环保、加工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与科技创新,与理念、技术、产业升级的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走出传统意义上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消耗保持正向关系的“死胡同”。

  “新社区”将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重新解构,创新融入到现代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对“自给自足”给予了新的定义——“低碳、循环、无污染、人文自然友好”,树立城市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城市发展与资源再利用相结合、城市能源消耗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城市生活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理念,探索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吴亮东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