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18日电 (郑清伦 祁慧蓉)衣着朴素,挎简易皮包,脚上套一双黑雨靴,裤脚随意地扎起。18日,记者见到陈艳秋时,她正蹲身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乡的一块蔬菜地里与农民谈论着新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看到记者,她起身后拍拍看起来有些陈旧的挎包,顺手掏出一本农业科技书籍笑说,“别看它不好看,我的精力和心血全在里面了。”
32年潜心农技工作 不爱红妆爱农装
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陈艳秋先后从事过农业种子保管、检验,种植技术开发和应用与推广等。今年48岁的她转眼间已在农技岗位上奋战整整32年,昔日的“黄毛丫头”如今两鬓已夹杂了些许白发,而多年的农技工作也让她放弃了红妆、模糊了性别,更为青睐“实用、耐磨、易打理”的农装。
1985年3月,此时的陈艳秋正在从事种子保管、检验的工作。还在月子中的她睡在床上休息时,突然听见院子里有人喊“要下雨了,大家快来抢收种子。”闻讯后,陈艳秋立马翻身下地跑到院子里,拖着虚弱的身子和大家一起将晒在坝子上的万余斤稻谷种子全部抢收进仓库里。
都说农技工作是个辛苦活,可陈艳秋却偏偏长年累月乐此不疲地奔走在田间地头。
曾与陈艳秋一起工作的农技干部侯章海说起陈艳秋不由连连感慨,“水稻、玉米平衡施肥试验,每组试验有42个小区。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她(陈艳秋)都要到田间亲自操作布局,常常赤脚到冰冷的水田里栽插秧苗和施肥,顶烈日亲自采集样本,压根不管一身的泥巴和汗水……”
刷新农技推广记录:470万亩
新品种、新农技的推广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一看”,与乡亲们打了多年交道的陈艳秋深谙其中的道理和试验、示范的重要性。
在近10年里,陈艳年均实施8个以上试验,先后完成微肥肥效试验、平衡施肥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配方肥对比试验等累计81个试验。除完成单位安排的试验示范外,她还自己增设试验项目,如油菜硼肥试验和油菜聚土稀植移栽技术试验、马铃薯高产创建试验、水稻玉米施用锌肥试验、大豆施用钼肥等研究性试验,对所实施试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为新农技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陈艳秋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经常加班加点,主动放弃了许多节假日休息时间”,走访中,黔江区农委土肥站站长龚素华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
节本增效 农技推广结硕果
“自从园区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就再也没在肥料使用上做无用功了。”黔江区黎水镇萄葡园一名技术员说话间兴奋不已。
这名技术员所说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正是陈艳秋这些年在农技工作中的重头戏。
为让农民在生产中做到合理施肥,减少浪费和开支,陈艳秋围绕“测、配、产、供、施”5项技术路线,足迹踏遍25个乡镇190个村,采集土样3000多个,开展作物3414试验、配方施肥较正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66个,最终通过大量平衡施肥试验和土壤样的采集化验结果,成功建立了黔江区不同土种、不同作物配方施肥方案。
如今,黔江广大农民早已普遍接受了这项施肥技术,常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不良施肥方法。
因为出色的农技工作,陈艳秋先后发表《黔江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重庆市黔江区有机肥使用现状及对策》、《黔江区水稻田间肥效试验分析及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建立》等10余篇调研报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技工作很辛苦、待遇也不高。“苦乐相伴”,面对来自同事、朋友的质疑,一心扑在农技工作上多年的陈艳秋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儿。虽说辛苦,但每次看到乡亲们因新农技推广增收、致富,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满足呢!”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