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鱼塘边,杨保年在检查自己的渔船 崔志平 摄
养猪每年能为杨保年带来数万元收入 崔志平 摄
中新网衡水11月16日电(崔涛 崔志平)初冬的衡水湖显得格外宁静,湖面上是大片的芦苇,几只水鸟在湖面上徘徊。家住衡水湖畔的杨保年正在修理取暖用的锅炉,在他看来,如今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大不一样了。
杨保年是衡水市桃城区河沿镇绳头庄村中的一个普通村民,1964年出生的他是衡水湖的老渔民了。如今,在衡水湖捕鱼越来越严格,而杨保年也很少去捕鱼,他在家里搞养殖,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杨保年说。
渔民的“前世”
衡水湖坐落在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市,是华北地区唯一保持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等美誉。
“我是衡水湖第一代渔民。”杨保年说。
自从1985年开始,由于湖水上涨,湖畔村子里的耕地越来越少。失去耕地的农民只能“靠湖吃湖”,杨保年就和其他失地农民一样,开始以捕鱼为生。
在杨保年看来,捕鱼实在是一个辛苦活。早上5点就得下湖捕鱼,晚上天黑了才能回来,中午就在船上吃点干粮。并且捕鱼也要看运气,有时候辛苦一天也捕不到多少鱼。
据杨保年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衡水湖里的鱼由于过度捕捞越来越少,捕鱼越来越困难,村子里的年轻人不再捕鱼,大多出去打工、上班,村子里只剩下一些中老年人。
渔民的“今生”
杨保年说,1995年后,政府部门为保护衡水湖,开始封湖禁渔,并向湖内投放鱼苗。
如今的衡水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禁渔期,每年只有四个月可以捕鱼,而且渔民下湖捕鱼必须有相关证件。
“不捕鱼了,我就开始养猪、养鱼。”杨保年说。杨保年只在政府允许的时间内捕鱼,其他时间用来搞养殖。
当了半辈子渔民的杨保年不愿出去打零工,5年前,他承包了村里100多亩地,建成养鱼塘,从捕鱼变为养鱼。后来,杨保年又开始养猪,他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每年出栏100多头猪,产6万斤鱼。”杨保年笑着算了一笔账:2011年,他养鱼赚了12万,养猪赚了4万多。今年行情差,但养鱼和养猪收入加起来也能有五六万,比以前捕鱼收入高多了。
如今,来衡水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杨保年的养鱼塘还可以供游客垂钓,据他介绍,钓上来的鱼十好几块钱一斤,比卖鱼划算多了。
老杨的生态观
对于衡水湖的生态保护,杨保年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发展生态经济。
杨保年说,以前捕鱼的、捕鸟的人很多,导致湖里的鱼少了,鸟也看不到几只。而现在,政府加强衡水湖的生态保护,禁止在湖里网箱养鱼、围栏养鱼,禁止捕鸟。现在,多种珍稀鸟类在湖里栖息,夏天湖里还有大片大片的荷花,游客也越来越多。
“甚至有人专门雇我的船去湖里拍鸟,拍荷花。”杨保年说。
杨保年也有一套自己的“生态经济”:他是村里最早使用沼气池的人。他将猪粪投入沼气池,用沼气生火做饭。他还把养鱼塘里的淤泥抽上来,计划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树。
今年9月份,在衡水湖举行了中国首个环湖马拉松赛——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衡水湖景区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如今,衡水湖已经成为衡水市的一张生态名片。衡水市市委书记刘可为表示,保护和发展好衡水湖这一具有唯一性的宝贵资源,使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