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口11月14日电 题:漆树坪——贵州最后的羌寨
作者 李克 张元
“来了,来了,他们赶回来了!”
“今年的‘小年’他们赶上了!”
从早晨到临近中午,盼回游子的欣喜呼喊,一次次在漆树坪村口的山路上响起。
这些急切地赶来的归乡游子,都是这个村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他们最远的从福建泉州启程,最近的从数十公里外的铜仁市区出发。他们共同的目的地是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桃映乡匀都村漆树坪自然村——贵州最后的羌寨。
“昨天回来的有七八十个,今天又回来的有三十几个,回得来的都回来了。”村民委员会主任胡正勇说。他说,回不来的还有去年同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的胡海涛和中南民族大学的胡江坤。
漆树坪自然村背山面谷,海拔1030米,离全乡最高的香炉山山顶不到两百米。进村路口的山谷,三棵四十多米高的古树品字形拔地向天,浓荫终年,一股小饭盆大小的山泉,依谷而下,潺潺不绝,经村下山谷的梯田,流向看不见的地方。泉下井边,今天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一些女孩子放下行囊,就加入了洗菜、淘米的行列。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个日子,我们小的时候晓得叫‘过小年’,现在大家都叫‘过羌年’。”胡正勇的哥哥胡正发说。
1986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漆树坪的200多名胡姓村民的民族成分,由汉族恢复为羌族。目前,全村298人,其中羌族225人,苗族73人。
胡正发父亲胡云高,1996年去世前一直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当家人”——寨老。他16岁去临县松桃求学,初中文化,在本乡木城村小学任教28年。胡正发回忆,1982年至1983年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黄志新和省民族学院的杨昌文老师多次到漆树坪来,和他父亲摆谈很多次,看了家谱,还仔细看寨子里的老房子,特别留意雕花窗上的羊头图案和厢房门外挡家禽家畜进入的半高门——腰门。全村胡姓恢复羌族民族成分后,他才知道那是为民族识别所作的实地调查。他的父亲提供的资料是很重要的证据。此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过小年”,正式改为“过羌年”。散居贵州其他地方的羌族,都未能保留过羌年的习俗。
“漆树坪的外姓主要是嫁进来的媳妇和个别上门女婿,胡姓都是一个逃难的老祖公的后人。”胡正发说。父亲告诉他们,大约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时候,四川茂汶县(今茂县、汶川两县)羌人为躲避战乱,一家三兄弟分别,一留茂县,一去江西,另一不详。去江西的,改名胡再江,自称汉人。胡再江离开江西,辗转到贵州铜仁,又从流经铜仁城下的锦江支流小江溯河而上,先后在瓮格沟、胡家坡、漆树坪择地而居,躲避战乱,落地生根。
1986年,漆树坪村人代表胡云顺、胡正兴受政府资助,赴汶川寻祖。“我父亲晕车去不了,可惜了。”胡正发说。1991年,漆树坪村两名青年去汶川,学会了锅庄舞曲《欢乐的沙朗》。
正午时分,漆树坪的羌年开始了。宰、净、煮毕,羊头、猪头等依次献上案头,香烛、纸钱供奉,叩首礼毕,鞭炮燃响在大山里,回声悠远。
《欢乐的沙朗》跳起来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停。村口“寨门”空地上,村里的留守者和外出归来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祝贺者,坐满了七十多张宴桌。宴席在黄昏时分才结束。正在与来宾次第道别后,空地上,各家搬来的柴已经堆好。
86岁的曾东梅视力不行了,看着正在挽留来宾的胡正勇也认不出来,她问:“你是哪个?”胡正勇答:“我是勇子。”
1岁的胡祥,在爷爷胡正权背上,好奇地看着这两位长辈的一问一答。
有来宾留下来了。晚上七点半,烟花过后,篝火燃起,锅庄舞又跳起来了。(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