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十八大速递:中外记者实地参访 中国道路近在眼前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3/2012 20:1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中外记者8天实地参访 “中国道路”近在眼前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保障房是我来北京采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北京石景山京原路7号保障房项目内,香港经济日报集团记者俞瑾说。

  13日,俞瑾和50余家境内外记者一道,在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的组织下,来到这个位于北京西五环的保障房小区,她不时询问工作人员小区建设的具体方案。

  参观采访团接下来的行程还包括到国家大剧院,以及去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图片展。

  把当天的行程算在内,11月3日-13日,十八大新闻中心共组织了8天20多场参观采访活动,先后共有200余家次境内外媒体、近千人次参加。

  当天是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天。熟悉经济领域俞瑾已参加了数场参访活动,她说,结合官方的声音到实地采访很重要,这几天听政策信息较多,其实还关心落实情况。

  俞瑾曾采访过今年全国“两会”,此次来北京采访中共十八大更是全程参与。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关注,十八大新闻中心称,采访十八大的境内外记者报名人数比十七大时有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发展成就也引发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记者们问中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问中国如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问民众生活是否随经济增长而得到改善等等问题。

  而关于问题的答案,在重要政治报告中能够找到,另一方面,“触碰”到具体事物,对于这些中外记者们而言,或许更为直观。

  这在一位关心外贸的美国电视记者录制节目时的细节可见一斑,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参访中,她选择了数层楼高的港口起重机为画面背景,对着摄影机镜头讲道:“中国将走向何方?”

  如此,“中国道路”便有了“一事一物”具体形象。

  8天采访中,中外记者们看到了已成为“景点”的首钢老厂区炼钢炉,体验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乘坐了京津城际列车,接触了中关村的高科技产品……

  近十年以来,这些事物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成为了“中国道路”上的“风景”。

  如,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在首钢老厂区,旧厂房转变为以文化产业为主业的“首意工坊”,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路上。《洛杉矶时报》记者玛可妮说,其实美国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首钢的转型方式是个“很有意思的”主意。

  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在北京社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作用初显,居民享受官方服务,政府职能正向服务型转变。台湾联合报系记者蒋志薇说,社区的安排调度能帮助老人们生活更为便利,孤独感也会减少。

  又如,科学技术创新问题,在中关村,50多岁企业主秦升益展示“不渗水却透气”的花盆以及以砂制成的各类建筑材料,变害为利。英国汤森路透记者赋理感叹道创新将是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最大的特色之一。

  见微而知著,类似事例在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领域亦有所体现。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透过宏观概括,穿梭于会场和街道之间的中外记者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或将愈加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