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1月5日电 题:中外记者“三步”走津门 乘高铁感受“中国速度”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未来中国将去往何方?”5日上午8点15分,美国中文新闻网记者曹旋律在北京南站站台上出镜,录制着节目,她身旁是即将开动的京津城际列车。
曹旋律供职的媒体以华人华侨为服务对象,她当天和近50位境内外记者一道,在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的组织下到天津参观采访。
——通天津
北京通往天津的C2009次列车当天8时20分离站,不久后,列车时速达到290多公里/小时,坐在首节车厢的10多名摄影、摄像记者起身记录下沿途的风景。
京津城际铁路2008年开通运营,自此以后,人们只需30分钟就可以在两个直辖市间通行,城际铁路的开通改变了京津市民生活方式,更新了异地求学、就业、购物等观念。
“高铁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升起着重要作用。”《澳门商报》记者王维说。近几年,他持续关注并报道了内地高铁的发展。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的几年间,武汉—广州、郑州—西安、北京—上海等高铁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铁道部向十八大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称,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共有23条,营业总里程达7695公里。
“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已进入深入双向互动的格局,内地经济好了,对于港澳来说也是个好消息。”王维说。
——瞰天津
记者们参访天津的首站是规划展览馆,熟悉天津的记者们对于这里并不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展览馆已成为“规划先行”的注脚。
“人们可以在永乐桥摩天轮上俯瞰周围数十公里的景象。”在一个名为“海河上游规划模型”的大沙盘边,讲解员指着模型对记者说。接着,她又细致地描述了沙盘中每一块区域的规划情况。
沙盘旁的境内外记者们有不同的兴趣点,马来西亚新闻社记者严绪薇关心尚未建设的区域在一段时间以后是否能像沙盘上展示的那样好。她同时也关注,这些规划建设是否能综合解决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与民众利益相关的问题。
美国中文新闻网记者田甜则表示:“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希望归国就业,这么多规划项目中应该有适合他们的。”
——问天津
天津之行,境内外的记者们在东疆保税港区停留时间较长。肩扛摄像机的电视记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着十几层楼高的蓝色大型起重机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等“外贸标识”。
天津市官员在会见外商时曾称,天津产业基础雄厚,土地资源丰富,优惠政策突出,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希望有实力的外商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寻找产业投资合作的契合点。
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港。
在这里,记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自然与国际贸易有关,中国外贸在欧美债务危机下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政府对于外商有哪些优惠政策?外商有什么样的机遇?……(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