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路欧婆婆的报摊“自觉投币箱”日前失窃,引起街坊关注。本报七年前报道过的李伯报摊“自觉投币箱”又如何?记者18日回访李伯,得知报摊一切安好,李伯说:“得益于街坊们帮忙。”
依然在文明路定安里巷口的骑楼下,依然是几块木板拼成的简陋摊位,李伯的报摊与七年前几乎一样。
七年前,李伯在报摊摆出“自动投币箱”。“报摊只有我一个人看守。中午和傍晚,我出去送报纸,老是麻烦周围的店铺帮忙看摊,很过意不去。”李伯说,有时读者直接把钱放在摊位上,风一吹钱又不知飞哪去了,他就想出这个“简易办法”。
没想到,“自动投币”竟然令生意好了。“以前,每天大概都是十多元收入。摆了‘自动投币箱’后,里面的钱明显比以前多了。最高峰时,投币箱里一天有50-60元的收入。”李伯心里明白,是街坊们特意关照他,“有时,他们5元、10元地往里面投,但只拿一份报纸 。”
于是,李伯放在摊上的报纸种类和份数日渐增多。“有时,街坊们投多了钱,我又不在这里找钱,就让他们可以选其他报刊。”
七年过去了,李伯的“自动投币箱”从未失窃过。而他,也成了文明路的名人。
“社会进步万象欣,人的素质日高新,自动投币取报刊,文明报刊育新人。”报摊上的这首卖报诗,就是附近一位姓张的老干部为李伯而写的。“他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李伯说,他的“自动投币箱”能坚持下来,其实是靠街坊们帮忙。“我不在这里时,都是他们帮忙看档。”
李伯今年66岁,家在佛山大沥,有两子,除了逢年过节回家跟孙子、孙女吃饭外,基本不回去。“这里的街坊都很关心我。逢年过节,都会送些过节礼品给我。”李伯说,今年中秋节,街坊们送他的月饼就有六盒。“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拿着100元,一个拿着50元来买报纸,其实他们是想封个‘利是’给我过节。”
李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我摆个投币箱,是信得过买报的人和街坊。反过来,他们也会把我当成自己人看待。”(记者江彬)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