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专家称高密种高粱是不错思路 关键谁来补偿农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21/2012 11:2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家称高密种高粱是不错思路关键谁来补偿农民

  莫言旧居。记者 赵磊 摄

  

  红高粱风波,谁过度消费莫言

  专家:如何利用好莫言影响值得探讨,种高粱或可尝试,关键是怎么种

  投资6.7亿元种植“万亩红高粱”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记者采访中注意到,目前众人瞩目之下的“红高粱”,有诸多被外界误读之处。一些专家认为,高密种高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关键是谁来种,谁来补偿农民。

  巨资全种红高粱?

  6.7亿打造旅游带 仅是个人想法

  在各方媒体的报道中记者注意到,高密市新闻中心的回应并未指出媒体哪些细节、事实有出入或者失实,只是意在强调当地对莫言的开发不会急于求成。

  实际上,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非议有明显的出入。据报道,接受采访的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这个需要投资6.7亿元的项目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其中的“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内“种植万亩红高粱”。

  从报道来看,以上只是来自“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期待着政府同意这个项目”。但在一些网媒传播中,出现“投资6.7亿元种万亩高粱”的提法,一些网友也对此误读。

  诺贝尔热持续多久?

  高密不见红高粱 多少让人失望

  记者日前在高密采访时发现,广袤的田地中没有一株高粱。这不由得让很多慕名找到高密去的人,心里有点儿失望。

  莫言获奖后,当地搞生态旅游的几位老板也嗅到“红高粱”背后的商机,其中一位老板表示,他打算在生态园周围规划一大块高粱地,吸引看完莫言旧居的游客到他的生态园吃饭、住宿。但是不少人对高密“诺贝尔效应”能保持多久存有疑虑。

  对此,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明确表示,高密红高粱“该种”。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婺源就是靠遍地油菜花“一月赚一年”,高密同样可以做到。他主张,当地应考虑规划打造一处莫言笔下的“东北乡田园”。“如果胶河两岸种上一片红高粱,其传递的辽阔、苍凉之美,很能震撼人心。”他说。

  投资失败,损失谁担?

  鼓励企业投资 搞民俗旅游区

  对于高密是否该趁热种植“效益差”的红高粱,很多人争论不休的是:谁来拿钱种?损失谁承担?在当下莫言热席卷全国的情况下,当地有没有过度消费了莫言资源?

  陈国忠提出,经过几番文学作品和电影渲染的高密红高粱,如今早已不单纯是一种植物、一片高粱地,而是一种文化。人们应该走出“红高粱”这个具体的物质概念,通过这个符号,走进真实的“高密东北乡”,去体味莫言“文学地理”中区域居民的“高粱精神”。

  政府掏钱种高粱或许不太合适。高密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搞“民俗生态旅游区”,将种植红高粱作为一种资源,请农民来种,由企业给农民补贴。“莫言热就是一个事件旅游,抓住就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在省内成功规划过多处旅游项目的陈国忠说。

  莫言:我都没听过 不可当真了

  从诺贝尔奖揭晓的那一刻起,如何包装高密,成为一个大家都在关注和思考的话题。10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当地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计划播种万亩红高粱”。

  报道引发众网友质疑。莫言在北京出席座谈会,针对上述消息表示,“很多消息风风雨雨,我都没听过,不可当真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 据新华社

  网友:种红高粱 未必是坏事

  微博上,不少网友纷纷发表意见,多数对此持怀疑态度。网友@yq蕉下听雨说:“文化是需要积淀的,靠老百姓的血汗钱突击拼凑出来的只能是‘东西’,且不说这东西的好坏,但离文化必有距离。如果一定说是,那也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网友@力量来自安安说:“我选择不该种高粱,这是在消费莫言。”

  同时,对于万亩红高粱计划,也有网友支持。网友@老不死的地盘表示:“这未必是坏事。做成高粱酒,醉倒高密人,来个醉歌酒舞,就更能魔幻了!嘻嘻哈哈一番,这情景比得百万美金的狂欢,更耐看,更好看!”(记者 乔显佳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