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12日电 题:上海“洋社区”粉墨登场“变脸记”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爱上海的理由?”回答诸如此类的发问,对于上海协和国际学校校长毕格睿来说简直驾轻就熟,“不用说很多,只要三件事就足够了”。
毕格睿口中的三件事,既无关人情文化,也与薪资报酬沾不上边,可若细细寻思,这字里行间满是一个“老外”对上海最直白的观感、最生动的刻画,颇具说服力。
“我会告诉他们,我在上海居住的公寓比我在美国南加州的房子大得多;我所在的浦东碧云社区和南加州一个漂亮的小镇没有差别;而我只要往外走2个街区就有星巴克。”
就在毕格睿临赴上海之前,周遭的朋友没少泼他冷水,“他们告诉我,你即将出发去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甚至都无法想象。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毕格睿如今供职的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坐落于浦东金桥的碧云社区,后者是迄今为止上海规模最大、综合环境最具创新特色的首席国际社区。
说它规模大,这里居住着来自31个国家的近2000户洋居民,称之为“小联合国”一点也不为过。说它综合环境最具创新,这里不仅商铺、商务办公楼和公共配套物业等一应俱全,更是主打“碧云品牌”,建成了碧云别墅、碧云花园等欧美风格的涉外高档小区,采取“租售并举”的经营策略。
采访中,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租售中心副总经理张萍颇为自豪地告诉中新社记者,除了提供应有的服务外,极具人性化的个性服务或许才是众多外籍家庭慕名前来的更重要原因。
“比如说你可以先挑选中意的房屋,然后自行搭配家具。我们提供了5种不同款式,它们分别有租赁价格,你还可以重新挑选窗帘这样的室内软装潢,毕竟这才是他们今后要生活的地方。”
此外,24小时的管家式服务也每每让此间住户交口称赞。在碧云国际社区里有这样一支专业化的管家队伍,一天3班的轮岗式服务,年中无休,每一个客服专员专职面对一片或几套住宅公寓,由于采取的是主动关怀的模式,时间一长,彼此之间少了点租客与物业的陌生与隔阂,多了一份酷似亲友般的情感维系。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古北国际社区的兴起之初,到如今浦东的碧云、花木等地,数以万计的外国人以“群居”的面貌深入这里。此间的官方统计,目前上海的外籍人员数量已接近15万人,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平均每4个来中国内地的外籍人士中,就有1个在上海工作生活。
从过去上海人远走他乡的“闯世界”,到如今众多老外远涉重洋的“闯上海”,其间折射出的变化又何止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国际化服务水平的提高。10年之间,迫切渴望融入上海的外国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人员构成,也在悄然间契合了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脉搏。
2009年,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
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随之而来的就是洋居民在“讨生活”方式上显而易见的变化。
过去,人们常说,上海是一个工业重镇,来这里谋生的老外不是工程师,也是个设计师,最不济也长着一张专业人士的脸。可如今,西装笔挺的金融投资者、风趣幽默的餐厅老板、亲和力十足的麻辣教师,一样的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却不再长着同样一张不苟言笑、拘谨又严肃的面孔。
记者发现,仅碧云一地,外籍居民当中来自汽车、船舶等制造业的高管比例,就从过去的七成急速降至四成至五成,而原先属于小众群体的金融服务业高管比例却在近两年一下子从10%骤升到30%,“这样的变化近两年尤其突出,”张萍说。
从事的行当多了,可供交流的话题也更丰富,习惯与先生步行至附近餐馆用餐的IBM公司高管苏珊最近发现,如今的每次出门总得提前腾出时间,“因为你总能在路上结识新朋友,提前出门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了解彼此”。
“当然,你还得学会中文,就像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这很重要,”苏珊说。就在同时,2个街区之隔的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里,乔治·皮尔森刚送走当天班级里最后一名学生,他长舒了一口气,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焦急地等待傍晚中文家教的到来,“近来我似乎对中文超乎寻常的着迷”。
毫无疑问,中文的精妙,可以构成他们喜爱上海的说道。但是要爱上海,语言、环境、商机其实都不重要,这座城市的可爱之处很多,理由也很简单,不是吗?(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