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委、县政府给张淑华颁发的捐赠证书 陈国辉 摄
回到承德的张淑华向记者展示她的捐赠证书 陈国辉 摄
中新网承德9月24日电(张帆 陈国辉)“只有播撒下爱的种子,才会收获秋天的果实。”近日,中新网记者采访了笔名为“秋实”的承德“爱心妈妈”张淑华。在“9·7昭通市彝良县地震”发生后,和4年前汶川地震一样,已经62岁的张淑华再次背上行囊,只身赴灾区做志愿者。
据了解,前往彝良灾区前,张淑华没有惊动身边的人。多年来,尽管她帮人无数,却鲜有人知道“秋实”的真实姓名。张淑华是北京铁路局承德车务段的一名退休职工,多年前与老伴分开,女儿嫁到北京,独自一人生活。
22日下午,中新网记者走进张淑华的家,只有几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客厅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空地上列着一摞一摞的报纸,张淑华赴云南彝良救灾时穿的衣服和包放在沙发上还没来得及收拾。
“9月7日,我从电视上看到云南彝良发生大地震,死了几十人。我4年前去汶川做过一个星期的志愿者,有一些救灾经验,就开始计划着去彝良。”9日,张淑华从承德启程到北京,又从北京坐车耗时40多个小时到达昆明,下车后又几经辗转,于12日晚到达彝良。
几天的救灾生活加上旅途劳累,张淑华略显疲惫,但是当记者和她谈到彝良之行时,张淑华的话多了起来。据张淑华回忆,到达彝良的那天晚上很黑,又下着雨,她乘坐的班车借着运送物资大卡车的灯光一路颠簸着来到目的地。
第二天一大早,张淑华和年轻人一起加入到搬运物资的志愿者队伍中。志愿者团队怕她年老撑不住,安排她做后勤记录工作,可她却说:“我是来救灾的,不是来享受的。”就这样,张淑华在彝良呆了5个日夜。抢险工作基本结束后,大家劝她买张卧铺票回去,她却只留了买一张硬座的票钱,剩下的2000元全部捐给了灾区。
张淑华平时很节俭,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除了留下少部分生活费,大部分都捐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受到过张淑华帮助的人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数过。
“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当日,记者在张淑华的黑色笔记本上看到了“秋实”爱心团队需要帮助的人员名单、电话号码和地址。据了解,许多受到过张淑华帮助的人,都加入到“秋实”爱心团队当中。目前,团队人数已经达到30多人。多年来,张淑华一直坚持“只做事,不留名”的原则,因此大家都称她为“爱心妈妈”秋实。
临别时,张淑华要去看望一位曾经帮助过的人。“我感觉自己还年轻,我要坚持下去,继续服务下去,直到我不能动。”张淑华说完,急匆匆地走了,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帮助别人的路上。(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