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浙江丽水:来料加工给力留守族 和“闲生活”说拜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9/2012 10:52: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丽水9月19日电(记者 邵燕飞 实习生 郁丽娟)“以前在厂里做,上班还要想着家里两个小孩,现在算是家庭事业两不误吧。”浙江龙泉的张亚姬做来料加工的经纪人已是两个年头,如今的她不仅能照顾孩子,还能给自己创造一份可观的收入。

  在素有养生福地之称的浙江丽水,活跃着这样一批生产组织者,他们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回到村里后再组织留守劳动力按照订单的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产品返回企业,他们被称为“来料加工经纪人”。

  记者了解到,丽水来料加工经纪人在企业和农村留守劳动力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实现村民增收、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农村社会更趋和谐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告别“闲生活” 家门口就业

  丽水是浙江省内的欠发达地区,地处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因“秀山丽水”而闻名,也被称为“浙江绿谷”。

  在丽水龙泉市的龙渊街道金乐社区张亚姬来料加工点,一间不大的房间里,六台机器整齐地摆放在离门口较近的位置,约摸四五十岁的家庭主妇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手脚配合默契。房间靠里侧,堆放着各种半成品和成品,将两个房间挤得只剩差不多一个人行走的空间。

  此时,一位30多岁的妇女笑着走过来,她就是这家来料加工点的经纪人张亚姬。别看这个加工厂的规模小,但是它创造的价值不容小觑。张亚姬告诉记者,她的这个发卡中间加工厂去年一年让她赚了10多万。

  “我是从去年开始做的,这里的工人都是附近的居民,而且很多都是来拿货回家做的。”张亚姬告诉记者。

  正说着,村民刘思雨用电瓶车带着一麻袋加工好的发卡来了,上秤一称,71斤,107块钱。刘思雨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她和婆婆一起弄的,因为要照看孩子,所以她一直没有出去工作。“这样又能照顾到家里又能赚钱,真的挺不错的。”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选择带回家加工的不在少数,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在家赚钱,大家都觉得乐在其中。

  丽水市妇联主席倪延丽笑着表示,在丽水有着大量留守妇女和老人,以前他们都是在家带孩子或者打麻将、打牌,自从做了来料加工,家庭主妇们都把打麻将时间省下来赚钱了,家庭更加和睦,社会风气也好了。

  记者看到,在丽水,来料加工确实成了一股“风”,几乎所属各个县市的妇女、老人都在从事这个工作。

  走进遂昌县城,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小道,沿着小道向上走,走上一条不规则的台阶,台阶的尽头就是遂昌博祥服装加工厂。厂里几十台平车依次排开,各种衣服的布料、成品、半成品有序摆放着。下午四点多,车间却只剩几个年轻的姑娘在工作。

  “现在是放学时间,很多人都接孩子去了。”随行的遂昌县妇联主席张珍告诉记者,来这里的妇女都住在附近,孩子送到学校了他们就来这边做来料加工,放学了他们又可以去接孩子们放学。

  唐隆纯是遂昌博祥服装加工厂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厂里做来料加工的有20多人,还有6、7个是在家里做的,她们每个月最多的人有4千多,最少的一个月也有2千多。“来我这里的基本都是库区移民,所以很多为了孩子而住到这里。”

  张珍坦言,库区移民刚来这里,如果没有工作不利于社会稳定,现在有了来料加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样既能照顾小孩,又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精神上也不再寂寞。

  记者获悉,近年来,丽水市妇联积极助推和发展来料加工产业,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来料加工的技术培训、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加工示范点和示范村等项目,将来料加工作为帮助城乡妇女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城乡妇女就业创业门路的问题,而且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使来料加工真正惠及城乡妇女。

  据悉,仅2011年,丽水市年创加工费8.6亿元,该市16.6万名城乡妇女从中受益。

  政府助力为来料加工开启绿色通道

  在丽水市妇联主席倪延丽看来,来料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三方共赢——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就业,企业减少用工成本、有效抵御“用工荒”,农村“无闲人”,社会面貌更加和谐。

  “借助来料加工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靠的不仅是民间的力量。”倪延丽称,事实上,该市妇联早已应时启动来料加工“万户亿元”工程,促使从事来料加工的低收入户达到3万户以上,低收入户集中加工费突破3亿元。

  为了鼓励更多参与来料加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丽水市政府更是开启了绿色通道,以减免税收或者返还的形式鼓励更多人支持来料加工。

  龙泉市华尔服饰有限公司的经理梅盛昌对来料加工深有感触。最开始他做的是来料加工,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他自己把做衣服的整个工序全部包办下来了。

  于是他建立了自己的厂房,购买了自己的缝纫机,开始自己打版、剪裁、缝纫……几百平米的车间内,整匹的布料、纽扣等小部件、半成品等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拿出几件小衣服,梅盛昌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只要看到版,打出来,然后选好布料就可以自己做了,我们不再是来料加工,而是来单加工了。”

  从设立加工点、建立来料加工作坊到开办该服饰公司,如今梅盛昌的企业年总产值已达数千万。

  记者了解到,对于像梅盛昌这样的纳税户,丽水市政府作为鼓励,会将大部分税收返还。

  而像梅盛昌这样的成功企业并非个例。靠服装加工订单起家的朱伯英,是丽水来料加工业的“元老级”经纪人,她也经历了如梅盛昌一样的蜕变。她所创办的“青田县巾帼服饰有限公司”,将服装来料加工培训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丽水来料加工“免费培训基地”、“企业代发工资”的先驱者。

  据悉,目前丽水市已累计发展来料加工企业350家,这些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也为丽水来料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全市计划培育1800名经纪人、发展17万加工者,实现9亿元年加工费,目前看来,任务的完成指日可待。”倪延丽对此满怀信心。

  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茅临生对来料加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事做得好,造福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能有这么大的量和这么大的面很不简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