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熟人社会”红包现象泛滥 不良利益格局推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4/2012 04:5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熟人社会”红包现象泛滥不良利益格局推动

  医生签名倡导拒收红包(资料片)

  

  “红包焦虑”之所以耐人寻味,源自“身不由己”的社会气场已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馈赠或宴请的背后,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被绑架的人情”。当社会层面的信任危机,渲染进我们这个“熟人社会”的生存法则里时,守住底线的道德力,总显得那么软弱无力。想挤出“红包”里的脓,还需要我们抖搂出“一针见血”的制度魄力。 记者 王斌从众之痒——解密“熟人社会”的生存法则

  红包焦虑,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焦虑的不是一方,而是来自收受红包的两只手——送红包的不甘与无奈,收红包的虽纠结却总愿将潜意识里的“原罪”归咎于“身不由己”的社会气场。

  电视剧《心术》里,陈力在母亲手术后出现问题时,大骂霍思邈因为没拿红包所以不给病人好好治疗。而在现实的医患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则是患者及家属在求生本能下,硬塞红包的尴尬场景。

  上世纪著名的社会学者费孝通曾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了关系。而有关红包的社会气场,书评人张淼曾提及过这样一个外来人思维被迫“转换”的案例。《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作者杨美惠,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体验工厂生活时做过关系学的社会调查。她意识到礼物在社会网络中的流动构成了一种非市场性交换,参与的双方具备“有义务给予、有义务接受、有义务回报”的默认特点。无论馈赠还是宴请,都是为了交换和加深个人关系,培养一种相互依赖的网络。张淼总结道,除了实践,中国人也爱说关系的故事,爱听某人找到办法打破体制限制的故事。这往往给那些一筹莫展的人提供新的思路: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办。不用对抗固有体制,不用付出高昂代价,问题照样能解决。

  谈到“红包依赖”,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则解读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熟人、人情血缘仍然存在,这些是任何社会都不可彻底根除的,关键在于不能用这些来排斥、动摇制度。“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以打破人们对人情和关系的心理依赖。”

  透明之痛——稀缺资源垄断,倒逼社会信任危机

  不能否认的是,当下红包的泛滥,已远超过亲情所能温润的田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这所谓的“情谊暖流”,实则暗含着我们的社会关系领域,人与人之间环环相扣的信任危机。

  “也许有一天,当‘关系’在中国现代都市中逐渐衰落后,人们又会怀念起那种充满人情味的人际关系,许多人已经在抱怨和声讨大城市的人际淡漠。”一位网友的这番评论,曾引起广泛的共鸣。但不能否认的是,当下红包的泛滥,已远超过亲情所能温润的田地。

  君不见,红包送得多的地方,往往是利益交汇集中之处。医生天生所具有的权威,及对医疗资源的掌控,病人往往没有辩驳与回旋的余地;又譬如学校教师,当精英化教育的理念被灌输进家长的头脑中时,孩子在学校一点一滴的优待,都可能成为左右其成才与否的砝码。而放眼一些职能部门,灰色地带的交错,更让讨巧者乐于钻营这通达的捷径。

  医生退回车祸患者家属500元红包,并按照医疗规程停药、通知患者出院。患者家属怀疑医生得了肇事方好处,愤怒之下打破了主治医生的头。今年7月,江西省高安市一名医生“拒收红包反被打”的事件再次引发网民对医患关系的拷问。

  讽刺意味案例,出现的并非“无厘头”。红包“包满”了对医生与肇事者天然不信任:医生靠不住会被“收买”,肇事者靠不住的会千方百计推脱自己的“责任”。时评作者清江的这番解读,让我们看到,在公共资源被垄断的现实里,在“潜规则”云雾缭绕的气场下,信任已变得越来越奢侈。

  机制之思——一纸签字协议难承利益之重

  “红包”现象之所以泛滥且顽固,有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不良利益格局的推动。

  今年8月初,卫生部出台医患签字不收红包的规定一度引发热议。而针对教育领域“红包泛滥”,2010年12月,教育部就曾发布被业界称为“八不准”的禁令,规定老师“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就在卫生部出台上述规定后,人民网一篇评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篇题为《一纸签字协议难以承受“红包”利益之重》的评论,道破了当前破解医疗红包泛滥的任务艰巨——仅凭一纸桌上协议,显然难以解决沉疴已久的桌下问题。而颇具玩味的是,连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也似乎认同了这一观点,他曾表示,“卫生部一直在加强红包的治理,在解决体制机制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同时或者在这之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这样的综合治理是有必要的。”

  破解红包之痛尚需时日,这是我们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话语中体味出的“残酷现实”。当中国式红包,已超越“被绑架的人情”这一狭小的范畴时,没有一种健全的制度,不放在玻璃瓶中审视我们的社会关系,守住底线的道德力量,往往软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