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媒体调查“60后”退休生活 晚年生活规划引关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0/2012 10:1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每年的10月1日,是世界“国际老年人日”。

  按照国际划分标准,60岁即算“年轻的老人”。从这时起,人们将开始走向生理意义上的晚年。

  在中国,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总人口近30%;而北京,目前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已接近户籍总人口的20%。距离30%,有人估计只有18年。

  无论对国家还是一座城市,人口的老龄化都将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它不该是一个总被消极讨论的话题。面对老龄化,我们需要做什么?

  1.个案

  一位87岁老人的“阳光”生活

  “是北京日报的记者吗?”站在西单背阴胡同某小区的院子里,隔着20多米远,这位87岁的老人一眼便认出记者。

  他叫成少伯,是离休干部,之前记者为采访的事仅和他电话联系过两次。

  在老人女儿成音的眼里,老父亲精神矍铄,是越活越年轻了。老人自己也觉着,现在的状态比70多岁时还要好得多。

  27年前,16岁参加新四军的成少伯从中组部离休。和很多老人一样,除了和老伴儿一起照顾儿孙,有时跟老伙计们走动走动,便没太多可做的事了。就是从这时起,“文革”中老人在干校劳动时落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加重了,走路要拄着双拐;后来又因急性肠梗阻住院。过了这么多年离休生活,最让老人伤感的是,他发现,过去熟识的老伙计已经越来越少了。

  老人的身心状态让女儿成音担心,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她决定与老父亲作一次深谈。

  多年在电台主持老年人节目的成音认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实可以过得很精彩,关键是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规划和设计。

  老父亲戎马一生,早年在江苏盐城、黑龙江同江等地的革命经历,难道不值得故地重游吗? 请孩子们当助手,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祖辈上的那些故事记录下来,不也能写本书吗? 原单位还开办了老年大学,报名参加提高一下书法绘画的水平,有啥不好呢?

  女儿一番话,让老人渐渐来了情绪。“成音同志,我现在就开始我的规划!”成音笑着告诉记者, 当时父亲就是这么保证的。

  根据成音的经验,子女在家庭中充当老人生活的“规划师”,是一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子女的参与往往能使老人的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

  随后两年,成少伯老人整理编写了《履痕及其它》一书。和他在1999年出版的《往事与习作》不同,这是一本在家庭内部、朋友之间传阅的“私人书”。除了抗战时的经历,离休后旅游、养生的见闻与感悟也被收录,包括老人自己创作的上百幅绘画作品。他还拉着老伴儿,让她讲述抗战初期娘家人帮助八路军侦察员和新四军伤病员的往事,由他负责记录。不久,一篇《我家住过八路军侦察员和新四军伤病员》的回忆文章便合作完成了。

  写书耗费精力和体力,为了能坚持,锻炼身体成了老人日常必做的一件事。前些年,他去游泳馆游泳,近几年主要是健步走。

  “真的特别感谢女儿那天下午的谈话,让我能在80岁以后又有了新的精神追求。”成少伯老人说他最近还准备再写一本书。

   123下一页

  

  2.调查

  一组并不乐观的百位老人采访数据

  连续6年主持电台“老年之友”节目的成音,一直持续关注着老年人“退休后有什么打算”这个问题。

  “退休后生活比较盲目,缺乏比较明确的长远考虑的老人约占80%。”这种消极的态度令成音印象深刻。记者调查得到的数据,与她的判断大体相近。

  在东坝、天通苑、南新园3个社区及北海、天坛公园等地,记者随机采访了100位63岁至77岁的老人,其中75位表示,从来没有想过晚年生活如何规划。百位老人中,打算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些的,有12人;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并能够长期坚持的,只有13人。后两部分一共25人。

  对晚年生活缺乏长远计划的原因,在75位老人中,52人表示是因为“没有人指导”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规划”;有13人表示“懒得规划,退休了混混日子就过去了”,也有人认为“意义不大”;另外10人则强调,“退休后主要精力都用在照顾儿孙上,没有时间过多考虑自己的生活。”

  在有比较长远考虑和打算的25位老人中,绝大多数表示“是在子女和朋友的鼓励下,才制定计划,并开始行动的”,他们觉得这样生活很充实。

  成音在主持节目时,试图通过节目的影响力让更多老人加入到晚年的“快乐生活中”来,她曾帮助10多位老人制定了一年的目标计划——“学会三首新歌曲”、“让气管炎明年不再犯”、“学会电脑”、“出版一本养生的书”……每一个目标都非常具体。当来年回顾时,她发现这10多位老人居然都如约再次参加节目的互动,在一起分享乐趣。

  “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一位老人如约出版了一本养生书籍,他在节目中说:“既然当众宣布了出书计划,我就要为这个目标,怀着使命感去完成。”另一位老人计划“鼓起勇气飞一趟美国,亲自去看看女儿在那里的生活”。这一年,她学英语,了解美国的历史与地理,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健身计划,最终实现了美国之行。

  “可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实可以很精彩,但除了需要老人们自己去发现,去安排,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引导,帮助他们规划和设计好自己的生活。”这是成音的体会。

  3.分析

  一个有待发掘的潜在服务领域

  在对百位老人的随机调查中,对如何规划晚年生活,希望“有人指导”的占了较大比重。但据记者从市老龄办等部门了解,目前专门为老年人生活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的组织与机构还没有出现。

  曾参与编著我国首部《老年教育教程》的北京修实公益基金秘书长孙桂华认为,这是老龄服务领域一个很大的空白。

  然而在国外,为老年人生活提供规划服务的机构早已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50岁创业才开始”,是英国人的口头禅,这种理念正在成为更多国家的共识。因此,“任何年龄都有未来”、“让老年人融入到发展进程中去”这样的口号,也是近年来世界国际老年人日弘扬的主题。

  一项最新数据表明,日本现有65岁以上老人2660万,约占总人口的21%,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生活目标的缺失,同样是日本老年人退休后面临的最大困惑。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一个紧要的课题。不少机构都在积极地帮助老人们寻找一种更有价值的第二人生,银色人才中心就是这样的一种机构。这种全国连锁性质的老人职介中心,在许多城市都有,并得到政府部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对前来登记求职的老人,银色人才中心根据他们各自的意愿,按照是想发挥以往的特长和工作经验,还是想将自己的爱好转为能获得经济收入,或者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总想活动活动等不同情况,分别予以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机会。

  孙桂华说:“从老年人的消费习惯看,也许较难让他们马上去‘购买’一项看不见实物的服务,为自己制定一份具体的生活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专业服务没有开发价值,相反,可为老年人提供规划服务的领域范围很广,具有前景,关键是要去做。社会公益组织可以担当重要的角色,通过指导规划,完全可以让老人更好地再次投入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爱心。

  访谈

  不虚度

  人生第二个春天

  记者:从社会发展现状看,该如何认识60岁这个年龄界限和之后开始的退休生活?

  杨萍(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寿命在延长,60岁已经不是什么标志与符号,而仅仅是一个年龄数字。我们应该看到,其实60岁正是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开始,是值得为生命喝彩的时间。

  记者:现在有一些人退休后反而觉得生活变得枯燥,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 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他们需要做哪些调整呢?

  杨萍:步入老年,生理上走下坡路,这是正常的,一定要接受,接受了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但我们不主张消极地虚度晚年,加之人确实有一些弱点,比如惰性,尤其到了一定年龄,这些弱点甚至能成为影响我们积极对待人生的极大阻力。所以调整非常重要,办法也有。比如,年轻时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有哪些?现在不能再等了,要开始行动。如今很多老年人学钢琴、学书画、学唱歌、学烹饪,生活得很充实很自在。如果对这些没有兴趣,那么可不可以养养花鸟鱼虫?或找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这些兴趣爱好都能赋予我们活力,给身心带来健康。

  对那些仍想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特长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老人,也有途径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比如志愿者这样的岗位。只是还有很多形式,包括能给他们同时带来经济收入的形式,还有待政府和社会共同发掘。

  记者:目前有一种说法,叫毕生发展观,它很重要吗?

  杨萍:毕生发展观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其核心意义就在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理的老化,以积极的行为迎接衰老。

  人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适应,比如孩子长大了,要适应;孩子结婚了, 要适应;孙辈需要照顾, 也要适应。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我们自身的逐渐衰老,要想不为“烦恼”所困, 老年人更需要多一些为自己设计,要尽可能按自己的需要,做自己意愿中的事。有人形容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健康的自己,开心的自己和幸福的自己,也只有做到这三个“自己”,家庭才能更和睦。

  怎么做好这三个“自己”呢? 这就需要树立毕生发展观,要有规划,而规划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事情值得我们终生去做。

  上一页123下一页

  

  观点

  值得关注的

  “60后”群体

  每天下午,建国门街道西总布胡同社区80多岁的刘大妈,都会听到一声特殊问候:“您需要什么帮助?”问话的是65岁的张大妈,诸如换煤气本、陪同去社区医院看病等一些事,是身为社区志愿者的她要为更高龄的老人提供的服务内容。

  在东城区,像张大妈这样的志愿者目前都持有区民政部门发给的证书,他们的服务将被记录在册,若干年后,当这些志愿者步入高龄时,社区会优先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退休后能够发挥余热,让张大妈很有成就感。

  除了照顾街坊里的老哥哥老姐姐,她希望还能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比如社区绿化、维持交通秩序、帮双职工带孩子……“我觉得我还有精力,多找点儿事情做,生活充实。”

  60多岁还是人生精力相对充沛的阶段,一些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专家认为,该年龄段的老人是值得关注和开发的“可再生”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发挥这部分人的特长和才能,在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机构在组织和运作,而且不仅限于公益性岗位,甚至还专门为老年人组建起实体,让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让社会也受益。可见,当老龄化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时,对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意义。

  新闻链接

  晚年生活规划的5种类型

  长期主持“老年之友”节目的成音认为,退休生活的规划可以分为5大类型——

  健康型:包括健康饮食计划、健身运动计划、老年病治疗计划等。

  学习型:学习外语、艺术、理财等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奉献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制定计划,参加各类公益社会组织或社区志愿者活动,发挥余热、回报社会,在集体活动中获取快乐,共享成果。

  休闲型:根据自己的健康条件,制定旅行计划,开阔眼界,陶冶性情。

  梦想型:实现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自己动手从事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也有不同时期的规划特点。如,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制定10至15年的规划;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制定10年左右规划;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制定5年左右规划。

  首部老年“规划教材”的百门课程

  我国首部《老年教育教程》是孙桂华和十几位同行在北京修实公益基金和朝阳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研究会的支持下,共同编纂的。这部老年教育“大纲性”教材,共开列了120多门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史、艺术、应用技术等10大类,实操性很强。孙桂华说:“在这么多门课程中,老年人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类别,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根据这部“老年教程”,今年将正式出版的首本“操作手册”是关于退休前的准备。其中的《退休生涯设计》,将指导老年人如何制定详细、合理的退休生活规划。如,在设计老年规划的特征中,分为“精力旺盛”、“精力渐衰”、“依赖增强”、“能力丧失”等不同阶段,便于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精力调整内容;在具体操作上,指导老年人如何按照年龄时间分类、能力时间分类,确立规划目标,以及如何整合个人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作为该教程的编委会主任,孙桂华认为,只有积极应对老龄化,才能有健康的老龄化,最后实现幸福的老龄化。

  (记者 童曙泉)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