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通讯:走进大山深处的“石榴王国”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9/2012 21:2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凉山8月19日电 题:走进大山深处的“石榴王国”

  作者 高寒

  在四川省凉山州建州60周年前夕,中新社记者来到该州会理县铜矿村,走进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漫山遍野挂满金灿灿“石榴灯”的“石榴王国”。

  铜矿村地处会理县城东南,海拔在1500米以上。乍一听村名,以为此地多铜矿,其实不然,这里因种植石榴而兴盛,以出产优质石榴而闻名,其1.2万亩石榴种植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44岁的罗仁福是铜矿村5组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站在石榴树下整理石榴,在高原明媚的阳光下,挂满枝头的石榴闪着金灿灿的光。

  “我种石榴大概有20年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近几年有60亩。”他黝黑的脸上闪着晶莹的汗珠,“去年收入近20万,今年虽然遇到旱灾,产量有所减少,收入也会下降,不过,不是什么大问题。”

  20年前,年轻的罗仁福还在几亩山地上种着土豆、玉米、红苕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传统作物,产量低下,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那时候,靠山并不能‘吃’山。”罗仁福介绍说,“走到今天,全村都得感谢一个人!”

  罗仁福口中的“一个人”,就是铜矿村支部书记董以军,因为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家徒四壁空荡荡,用钱吃粮全靠帮,男无积蓄打光棍,女不留恋嫁他乡’这是当年铜矿村的真实写照。”47岁的董以军回忆。

  记者从该村的碑文记载上看到,上世纪60年代全村有上百人举家外迁至条件较好的德昌、米易等地,70年代初还发生过人狼争水吃的景象。

  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到户,不过由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等因素,全村农业总产值不足25万元,人均纯收入仅150元。

  “那时候,村“两委”就开始寻找出路。”董以军说,“修堰塘,向天要水,栽石榴,问地拿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关河乡菜籽园陈春喜家石榴卖得现金5000多元的消息传到铜矿村,令当时的老村主任左正福看到致富的希望。随后,他与村支书左文清决定:带着村上70多人到菜籽园学习,同时订下了两万株石榴苗。

  90年代初,27岁的董以军担当村主任,撰写出《铜矿村千亩石榴基地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凉山州和会理县财政、农业等部门及县石榴办的支持,为铜矿村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23万元,在铜矿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石榴园,为铜矿村石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间,铜矿村石榴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00亩到1000亩再到2011年1.2万亩,产量2500万公斤,果品销售收入1亿余元,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那个时候种石榴是试着走,现在是抢着干。”60多岁的田为有见证了这个发展历程,“当初只种了几棵树,现在有30多亩,这些石榴大部分已被外地客商通过电话预订了,销售不成问题。”

  铜矿村的石榴因其籽粒饱满、口感独特而远销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等地,甚至出口俄罗斯、东南亚地区。

  现在,铜矿村还依托集中连片的万亩石榴园和即将建成的贯穿示范片的48公里中轴线公路,打造万亩石榴观光旅游长廊,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业,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站在高山上的看台,眺望山野,一栋栋白色房屋掩映在漫山遍野的“石榴灯”之间,诗意盎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