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北京暴雨爱心接力不断线 灾民帐篷新家睡安稳觉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7/2012 11:0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村干部清点爱心市民捐赠的矿泉水、面包、食品、口罩等物品。记者 贾同军摄

  “7·21”暴雨过后,在受灾最严重的房山等郊区迅速建立起397个灾民安置点,将无家可归的灾民安置妥当,社会各界的援助物资也在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在这些安置点里,灾民们喝上了清洁安全的水,吃上了热乎的饭菜,睡上了干爽的床铺,受灾群众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昨天,记者分三路走访安置点,看看那里的群众怎样生活。

  爱心志愿接力不断线

  本报实习记者 高健发自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

  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大雨洗礼过后,空气里泛着潮湿的泥土气。

  走在通往北车营完全小学临时安置点的路上,地面上的泥土有些湿滑,沿路晾着的被褥,粘着泥土的锅盆、杂物,侧翻的汽车……都在告诉我们不久前那场大雨的凶猛。

  下午1点,临时安置点的门口已经停了四五辆车,院子里也是车,还不断有车要开进来。负责人站在门口疏导着,“院子里停不下了,你们往那边停点儿,别堵了路。”

  “这些水放在哪儿,怎么给他们?”一位大姐刚到安置点就忙着跟北车营村的翟书记问情况。

  大姐夫妇都是房山燕化的退休职工,听说房山水灾,问了问知道北车营这边儿灾情重,就一起开车送东西来。

  “开始也不知道送什么,后来在微博上看说现在灾区不缺吃的,关键就缺水,我们就拉了30箱矿泉水过来,车太小,拉不多。”大姐说着还有点遗憾。

  “我们原先还想参加一个志愿者的救险队,后来人家说都是小伙子、越野车,怕我们老两口跟不上趟,建议我们去走好走的地区,我们也真怕拖了他们的后腿,所以才没跟去。”

  当电视台记者将摄像机对准大姐的时候,大姐不住地躲闪,“别拍我,别拍我。”记者一再追问下,大姐才肯说出自己在微博上的名字,朱虹老师。

  “那个无糖的面包放哪儿了?赶快拿过来,这边有糖尿病的老人。”循着声音望过去,是个梳着马尾辫的小姑娘,皮肤白净,穿着T恤衫、小短裤,白色的凉鞋边上沾满了泥浆。她叫林靖,是房山中学高一的学生。“我在人人网上召集大家,捐了很多衣物,我们这几天就一趟趟往这边儿送。”

  顾不上脚下的泥,林靖指挥着伙伴们把车上成袋的衣服拿下来让村民们挑。“大妈,这个可以给孩子穿,这个要是觉得长可以裁下去点儿。”

  和林靖一起来的还有几个高二的男生,男孩子力气大,还能把水往山上送。“我们上午9点多去的山上,那边车进不去,就得靠人搬。”能为灾民送水出把力,林靖和她的伙伴们打心眼儿里高兴,也不觉得累,“我们十二个人,还有两个村民和我们一起搬。”

  有的开车来,有的打车来,今天一天,林靖他们几个高中生陆陆续续地往北车营村送了70来箱水,四大袋子面包,还有好几包衣服。

  记者问起翟书记,这样捐送物资的车辆一天能来几拨,翟书记自己也说不出数,但是临时安置点的现场,翟书记接待这些志愿者们,就没闲下来过。“每天都好几拨呢。”正说着,又有某旅行社的志愿者来送东西了。

  下午2点钟,天上开始飘起蒙蒙细雨,四辆“瑞普华救助车”驶进了临时安置点的院门。

  小伙子们卸货迅速,纸箱上贴的标签信息详细“瑞普华接收云冈南二区捐赠,64件长上衣,98件短上衣……”

  “快,快,一会儿还得送老人们呢。”来自瑞普华义养中心的工作人员们麻利地卸下募集来的捐赠物,开始组织老人上车。

  “我真特别感动。”翟书记向记者介绍道,听说北车营村受灾严重,想到很多老人年岁大了,有的还患重病,不适合住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位于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瑞普华义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村里,来到安置点,陆续将老人们接往义养中心安置。

  “昨天接走了七八个,其中重病的有两个,都是脑血管疾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翟书记介绍说。还将有6位老人被接到义养中心,截至目前,先后共有16位老人在义养中心安置下来。

  正在这时,一辆救护车驶进了安置点,车上,北京六一八医院的医护人员刚刚从一户居民家中接上了一位70岁的老人陈通,将一道被送往义养中心。

  医生尚桂明介绍说,这位老人患有严重的脑梗塞,目前生活不能自理。“已经不能活动了,说不了话,也吃不了饭,现在只能把食物打碎,通过鼻饲管进食。”

  对于像陈通这样的重病老人来说,被水淹过的潮湿房屋显然已经不适合居住,安置点的简陋环境也无法满足日常护理的需求,搬到义养中心去住,接受专业人员的护理,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是老人,在临时安置点里,儿童的需求也得到了关注。

  来自壹基金的沙磊告诉记者,他们在21日当晚11点多就派专业救援队进村协助排查,目前,更多关注的是灾民生活的安置,特别是儿童。

  “儿童在灾难中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有特殊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资和简单的心理辅导。”

  沙磊今天来到北车营村,就是进行入户访谈,了解孩子的安置情况,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制定帮助计划。

  “比如,我们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温暖包’。” 沙磊介绍说,给孩子们的东西要区别于大人,“温暖包”里面除了准备了卫生洗漱品、T恤、儿童雨衣、花露水等生活用品外,还准备了书包、文具和图画书。里面的减灾知识手册也分普通文字版和拼音版两个版本。“孩子经历了灾难后,需要一个心理重建的过程,要让他们重新回归到一种学校环境中。”

  目前,在北车营村完全小学的操场上,已经扎好了4行7列共28个帐篷。蓝色的帐篷每间二三十平方米,帐篷里,四张单人折叠床,一张小桌子,成箱的矿泉水,柔软的被褥……虽然简陋,但也齐全。

  帐篷有纱窗纱门帘,可以防蚊虫。“帐篷防水没问题,如果雨量过大,我们还会把村民安置到教室去。”据翟书记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开放了5间教室,每间教室能住12人,对于房屋受损毁严重,无法回家居住的村民、危房里的村民还有家处危险地段的村民,都必须要搬到安置点居住,以保障安全。

  家住北沟里头马路边上的赵月霞大姐搬到安置点已经四天了,“刚来的时候住帐篷,后来有人带着小孩儿来,住不下,我就主动让出了床铺,去住教室。”教室一开始还没有床,赵大姐就拿凳子搭起了一个“床”,凑合着过夜,如今教室里也已经安好了床铺,和住在帐篷里一般好。

  在帐篷新“家”里,赵大姐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家里的房子椽子都断了,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塌呢。这儿每天能吃上肉、面包还有牛奶,有时候我也回家熬口粥喝。”

  等到天气晴了,赵大姐可以回到家中,慢慢清理淤泥中的家具、衣物,重新修好冲毁的房屋,总之,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12下一页

  

丰台长辛店安置点居民吃上可口饭菜。马姣摄

  丰台长辛店安置点居民吃上可口饭菜。马姣摄

  

在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镇政府搭设了紧急安置点,便于村民在此避险,口儿村一些危房户村民已搬进安置点帐篷休息。记者 方非摄

  在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镇政府搭设了紧急安置点,便于村民在此避险,口儿村一些危房户村民已搬进安置点帐篷休息。记者 方非摄

  热菜热饭天天送进帐篷

  本报通讯员 马姣 本报记者 闫雪静发自丰台区长辛店镇

  昨天中午11时20分,丰台长辛店街道工作人员彭艳玲像往常一样,坐上面包车径直赶往位于火车站的受灾安置点。“一分钟耽误不得,大厅里有76位灾民等着我送饭呢!”

  10分钟后,面包车停在火车站前。彭艳玲招呼车上三四个小伙子,迅速将午餐搬进火车站大厅。自从7月21日暴雨以来,这里就成了长辛店街道的受灾安置点,住着76位受灾群众。

  “大妈,饿坏了吧,赶紧过来吃饭,今天有您爱吃的西葫芦。”彭艳玲热情地招呼着刘金霞。说话间,饭菜已经摆上了餐桌,有宫保鸡丁、西葫芦炒鸡蛋,外加米饭、馒头,旁边保温桶内还有热气腾腾的西红柿蛋花汤。“大家不要着急,让老人、小孩先盛饭。”彭艳玲一边招呼受灾群众,一边维持现场秩序。

  “在这儿住了好几十年,没想到遇上了天灾。”排在队首的刘金霞大妈家住北关外50号,几天前的一场大雨将她的家冲毁了。正当她无助之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主动找到她,并将她带到了长辛店火车站的受灾安置点,被褥、枕头、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人免费送餐,“幸好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个暂时落脚点,每天还给我们送饭送菜。”

  彭艳玲知道刘金霞爱吃西葫芦炒鸡蛋,给她碗里盛了满满两勺。“大妈,饭菜可口吗?明天想吃啥,跟咱们工作人员说。那里还有汤,盛的时候小心别烫着。”

  不到半小时,彭艳玲的后背早已湿透,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脑门上掉下来。刘金霞大妈心疼地看着彭艳玲,虽然才认识她四天,但是在刘金霞的眼里,彭艳玲“心眼儿好,比闺女待我还要亲”。

  午饭过后,76名受灾居民开始躺下休息。顾不上擦汗,彭艳玲和同事们又忙着收拾现场卫生。三名来自长辛店医院的医生穿梭其中,或为小孩检查身体、或给老人们量血压。

  彭艳玲介绍,暴雨过后,长辛店街道办事处分别在火车站、学校、宾馆设置3处受灾安置点,每天为受灾居民提供一日三餐。截至目前,3个受灾安置点共安置灾民100余人,有的是没有亲戚投靠的本地孤寡老人,有的是在当地租住的外来人口,其中,最小的孩子才几个月,最大的近80岁。

  为让所有受灾群众能有个舒适的环境,每个安置点均配备了被褥、洗漱用具、电扇以及蚊香等。此外,长辛店医院的流动医疗车每日两次巡视,疾控中心每天为救助站消毒至少一次,保证灾民的生活环境安全。

  捐赠物资高频率“报到”

  本报记者 李祥发自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

  每户每天两箱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不限量供应……21日本市特大暴雨发生后,房山区河北镇灾民安置物资只有一个要求:保证供应充足。全镇社会总人口2.5万人,全部需要救助,如何实现?在河北镇镇政府,记者看到了一张河北镇因灾接受物资捐赠表,制表时间是“2012年7月22日”。从那一天开始,最早的8时,最晚的16时,来自不同部门和企业的捐赠物资在河北镇高频率报到。鼎新集团基金会24日捐赠1000箱方便面,25日又续捐500箱;从江苏盐城赶来的热心人不留姓名,捐赠了100箱自热米饭;市区领导来访捐赠5车蔬菜,包括毛巾被在内的生活必需品都能保障充足供应。

  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用电脑输入记录,后来捐赠多了起来,只能先用手写,晚上再用电脑录入。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昨天上午,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安置点,国家电网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电线,5个村民坐在路边随时准备帮忙,张大爷拉着小孙子朝着山下慢慢走着,一只老山羊在主人的牵引下吃着路边的草。安置帐篷里,村民们在此存储了一点食品、饮料和蚊香,灾难过后,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组建的新家。

  但远处,被摧毁的一处房子再也不能进人。

  在21日的特大暴雨中,口儿村被冲毁房屋7处,但大多数房屋已经不能继续居住。为确保群众安全,河北镇配发50顶帐篷,25日早晨村民开始搭建,下午已基本完成,全村200口人有了着落。

  口儿村在半山腰上,村民多依山建房。沿路而上,随处可见被冲毁的桥梁、道路、民房和堤坝。没有来得及清理的山石还在路面上横着,进出车辆只能停在此处。

  谈起口儿村的安置点,村支书宋来山很是自信:“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海拔400多米。”说着,宋来山指着安置点旁边的玉米地,“541毫米的大暴雨,这点玉米地一点儿都没事,连倒秧都没有。”安置点旁的小路还通向高处,宋来山说,遇到更大险情,村民可就此逃往山区联络线。

  安置点不能做饭,村民都回家吃饭。村民杨淑凤吃过午饭正在安置点路旁休息,“我们这什么都有,吃喝不愁。灾难面前,大家都拧成一股绳了。”

  河北镇每天会有专车到各村配发救灾物资,每户每天两箱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不限量供应。“天天吃这个虽说饿不着,可也不能老这样啊。”凶猛的山洪把一些人家的煤气、厨具都冲走了,没办法做饭。“我们就把全村各家还能用的东西都共享,有的人家还有煤气,我就在邻居家吃的午饭。”此外,村民还能用干木柴等架起水壶烧水,给有需要的村民饮用。

  “之前几天都没有电,昨晚通了电,这不,现在还在安灯呢!”杨淑凤指着正在工作的电力工作人员说。灾情发生后,河北镇迅速组织了抢修队伍,截至25日晚间,最后的南道、口儿、杏园、他窖村都已经通电。“今晚我们就不用摸黑吃饭了!”

  眼下的生活虽然有了保障,可以后怎么办?据河北镇镇长张艳珍介绍,口儿村等四个村原是采空区,即为房山煤矿矿区,地下资源已开采多年。此处的民房多依山而建,暴雨之下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多年来,有经济能力的人都搬出了山区,到城里安家落户,留下的都是些老人等弱势群体。

  杨淑凤也一直担心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地会随时发生危险,所以几天以来一直愁眉不展。“昨天镇里来人,我们大家特意问了这事。镇长说我们这四个村子以后要集体搬出山区。”说这话时,杨淑凤格外轻松。

  灾情发生后,房山区国土局已进行了调查测绘。用来中转的安置房选址在镇里一个废弃的水泥厂,占地110亩,很快会启动建设。与口儿村一同要搬迁的4个村共2100人,未来按照河北镇规划四个村子还要搬到中心区,目前规划正在审批中。

  白天在自己家里收拾院子,遇到难事了大家在一起商量,互帮互助,以前邻里之间结下的梁子也都化开了。杨淑凤说,“关键是要渡过眼下的难关,我们才能过上后面的好生活啊!”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