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黄龙溪火龙表演资料图。 双流宣传部提供 摄
训练中的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火龙队。 张浪 摄
中新网成都7月25日电题:探访黄龙溪火龙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作者周迪迪
众人手持焰火喷向龙身,长龙在漫天纷飞的烈焰中腾跃。火随龙起,龙随火跃,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成都黄龙溪“烧火龙”精彩绝伦的表演总是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成都黄龙溪“烧火龙”风俗起源于南宋,是中国著名的“火龙之乡”,并在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探访了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火龙队,亲身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7月的成都正值盛夏,炙热的空气笼罩着大地,队员们的训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见分为9节重达10多公斤的“火龙”,在队员们的掌控下,跟随着“龙珠”时而腾跃,时而旋转,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队员们默契的配合。
表演过程中,除了队员们天衣无缝的配合外,体能也是队员必须克服的重要一环。记者在张贴在门框上的“训练项目表”上看到,队员们每天训练的项目包括扎马步、仰卧起坐、跑步等10余个项目,每天保证至少6个小时的训练时间。
“体能训练很辛苦,刚开始有些吃不消,很想退缩。”今年刚满18岁的沈鑫是本地人,3年的舞龙经历让他有着矫健的身形,黝黑的皮肤。他说,舞龙是非常费体力的,一套动作大概有7、8分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根本完成不了,因为对舞龙的热爱,才使得他咬牙坚持下来。
据了解,黄龙溪“烧火龙”风俗,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神话,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黄龙溪也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并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黄龙溪镇副镇长肖刚介绍,为让濒临灭绝的传统习俗能得以保留、流传,1994年,黄龙溪镇成立了黄龙溪火龙队,在社会上招募曾经的烧火龙表演者进行表演及教学,以旧人带新人,让这一传统绝技得以保留。于2009年7月,成立了“双流县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全面负责火龙队的训练、表演工作。
“当初我们招聘了30位队员,绝大多数是本地人,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是主要考核标准。”成都双流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副经理谢先锦告诉记者,俱乐部成立后改变了过去表演一场付费一场的传统模式,实行月薪制,不仅稳定了团队安定了人心,还使训练时间更加稳定,火龙灯舞技艺不断提高,让这一民间习俗得以传承。
“舞龙,也是龙舞,在传承上要注入新鲜血液,跟上时代步伐,在保障传统的基础上,舞龙的套路上我们还在不断创新。”舞龙队队长陈彬告诉记者,“现在队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虽然年轻人没有老队员那么能吃苦,但是他们身体素质好,训练设施又好,能把舞龙这个技艺一直很好地传承下去,我们老队员心里也感到非常骄傲。”
据悉,黄龙溪“火龙灯舞”已多次赴台湾、悉尼等地进行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谢先锦透露,目前,已接到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观光产业发展协会邀请,黄龙溪“烧火龙”或再次赴台进行文化交流。(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