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蛟龙”号试航员刘开周:如有机会还去潜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2 11:3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7月16日上午,创纪录完成7000米海试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随母船“向阳红09”回到青岛,停靠青岛奥帆中心码头。随后,母船及载人潜水器将向公众开放,青岛市民可近距离接触能“下五洋捉鳖”的“蛟龙”号。图为市民在参观“向阳红09”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新社发 徐崇德 摄  

  

  中新社沈阳7月25日电 题:“蛟龙”号试航员刘开周:如有机会还去潜海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回到沈阳一个星期,已经接受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这让不善言辞的刘开周很不适应。在他看来,参与“蛟龙”号下潜至7020米,只是他7次潜水海试极普通的一次。

  但作为首次突破载人潜水器7000米深度的试航员,作为与“神九”航天员实现海天对话的三名试航员之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开周注定要成为公众的焦点。

  记者见到刘开周时,正是他下潜至7020米一月之际。“你们在水下都吃什么?”“看到的水下世界什么样子?”“有没有见到鲨鱼?”“你们做了哪些科学研究?”……五花八门的问题让刘开周一时手足无措。

  他还是凭自己的印象努力回答大家的问题。“在海底吃东西跟春游差不多,饼干、面包等等。”“为了避免海洋生物的攻击,要把灯尽量调暗,开始还能看到外面星星点点的亮光,下潜到几百米以下时外面已是漆黑一片。到海底灯全打开,会看到零零星星的矿物,类似蚂蚁窝的小孔,海参也比普通的大。”

  “蛟龙”号下潜3个半小时,上来3个半小时,在海底停留近3个小时,进行了海底航行、布放标志物、采水样、采沉积物、照相摄像等20余项作业。到7000米之后,环境、温度变了,各种物理参数都得跟着变,刘开周和同事们工作繁忙,无暇他顾。

  刘开周说,出航之前并不知道哪一天下潜,“蛟龙”号启程伊始连遇台风,6月24日,他下潜那天早上又是一场倾盆大雨。5时24分,“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始下潜。因为已经安排当天要和“神九”对话,前日各种系统准备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于2002年底立项。刘开周2004年开始参与相关工作,那时他还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博士研究生。后来提前留所工作,8年的工作一直与“蛟龙”号息息相关。从最浅的50米海上试验开始,到1000米、3000米和5000米,刘开周下潜的深度不断增加。

  潜海在刘开周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并非没有危险。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梁波告诉记者,“说恐惧谈不上,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但说一点担心都没有,那不可能。虽然在舱内不存在失重、压强大等问题,但每次下潜长时间呆在狭窄空间内,周围一片漆黑,对人的心理素质是极大考验。万一出现漏水、缺氧,后果不堪设想。”

  刘开周从来不和家里说下潜的过程和各种危险。从最开始到下潜1000米时,他没和家里说。到3000米时,媒体开始报道,妻子才知道,方觉后怕。而刘开周总是说,“我们的系统很安全。”

  的确,刘开周和他的同事承担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部分经过半物理仿真调试、水池调试、各种海试一直稳定运行。控制系统这个载人潜水器的“大脑”和“神经”非常健康,为载人潜水器各个阶段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水下7020米深处,刘开周将“蛟龙”号第49次下潜的标志物放置在海底。在密克罗尼西亚靠岸补给时,刘开周写下了“愿中密两国人民友谊地久天长”的祝福。在水下工作时,他把对同事、家人的祝福也写在不同的自制泡沫玩具上。从深海回来的乒乓球、方便面碗、塑料泡沫都已压缩变型,但却是珍贵留念。

  刘开周说,“蛟龙”号研制与海试历时多年,能参与其中,深感荣幸,“我们赶上了好机会,我们背后还有很多人在做相同的工作,只是大家不知道。”

  “蛟龙号”下一步将转向试验性应用,交付中国大洋协会进行科学考察。面向应用的技术改进,控制系统作为中枢还得参与其中。36岁的刘开周说,这是科研人员的份内之事,“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去潜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