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多地出现旱涝急转 汛期全国气候为中等偏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3/2012 14:07: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严阵以待防汛情

  当前全国汛情总体平稳,但存在“旱涝急转”的风险,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6月1日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大部和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先后发生强降雨,累计有14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久前,第6号强热带风暴“杜苏芮”也在广东珠海登陆,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险情灾情,但是其引发的暴雨也给相关地区带来影响。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由于上半年降水较少,部分地区甚至由于地表水蒸发量大以及农业灌溉引水等原因,导致出现了土壤失墒加剧,大型水库及湖泊蓄水量较历年偏少,流域出现持续干旱等情况,因此,汛期以来虽然各地降水普遍增多,但全国汛情总体平稳。

  不过,这绝不表示可以对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掉以轻心。从长期气象预测预报情况看,今年汛期全国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华北南部及黄淮、江淮等地夏季降雨较常年偏多,存在“旱涝急转”的风险。其中山东和河南东北部偏多25成,因此黄淮地区可能出现洪涝,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气候趋势预测显示,2012年汛期(68月)淮河流域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流域中东部部分地区偏多12成。”在此前召开的流域防汛抗旱会上,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胡雯介绍,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量总体偏多,2009年起连续3年汛期降水偏少,从降水年际演变分析,今年汛期流域降水继续偏少的可能性较小。此外,综合海温、积雪、大气环流异常及气候模式预测,今夏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因此需要提前做好防汛工作准备,防范可能出现的内涝和洪涝。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告诉记者,从流域大洪水发生的几率来看,自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以来,已连续54年没有发生2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自1982年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以来,已连续30年未发生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虽然洪水发生规律具有不确定性,但连续不发生大洪水的时间越长,发生接近周期频率量级大洪水的可能性越大。”他表示。

  海河流域的汛情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尽管自1963年以来已有近50年没有发生大洪水,但从自然规律来看,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增加。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多雨范围较去年明显偏大,预计海河流域东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在东北的松辽流域,受前期干旱影响,目前防汛态势相对压力不大。全国大江大河实时水情监测显示,7月18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为116.05米,距离118.10米的警戒水位还有一段距离。而记者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也获悉,目前该省各主要江河水位低于警戒水位1.675.11米。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自1999年至今,松花江流域已经历了12年的枯水期,按照松花江流域水文的周期规律,新一轮的丰水期即将到来。有专家预计,今年盛夏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正常略多,夏汛洪水总趋势为中水。然而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可能多发局地洪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今年的形势,各地正立足防大汛、抗大灾,精心组织,科学调控,扎扎实实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然存在防汛基础薄弱、防汛体系不完善、天气和地理条件恶劣、思想准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多地出现旱涝急转

  粮食产量在2011年首次跃居中国第一位的黑龙江省,在2012年春天遭遇严重旱情,气象部门甚至声称黑龙江省今春土壤干旱程度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然而,还没从干旱中缓过来,黑龙江省就进入了夏汛。气象部门监测显示,6月126日,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为82.9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0%。除三江平原东部及牡丹江地区个别市县降水在50毫米以下外,其他大部市县降水量在50100毫米之间,伊春南部、绥化大部、哈尔滨西部等市县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

  据黑龙江省水文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黑龙江省共38个县市区遭受了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5.99亿元,受灾比较严重的牡丹江市直接经济损失1.72亿元。

  从整个松辽流域来看,自入汛至6月中旬已连续出现4场较明显的降水过程,流域整体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多近9成,局部区域多达2倍以上。虽然流域江河干流水势平稳,没有发生较明显的涨水过程,但部分区域土壤含水已接近饱和,如后期有大范围强度较大的降水过程,将会发生局部洪水乃至区域性洪水。

  河南的形势变化同样迅速。

  在6月份以前,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和高温晴热天气导致土壤失墒加快,河南省旱情迅速蔓延。截至6月19日统计,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已达2380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99万亩。然而由于大范围降水增多,截至6月底,全省旱情已经全部解除。与此同时,随着局地遭遇短时强降水天气,包括沙颍河在内的部分河段,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的洪水过程,标志着河南开始迎来汛期。

  河南省气象部门监测显示,从5月1日至7月11日,河南全省平均降雨量184.6毫米,与多年同期相比下降17%。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记芳介绍,尽管降雨量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的天气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具体而言,5月1日至6月25日,高温少雨;6月25日之后,开始出现降水;到7月份,降水范围更广,量级也更大。

  “到目前为止,全省范围内最明显的降水有三次,分别是6月26日至30日、7月4日至5日、7月7日至8日。分阶段来看,是一个明显从旱到涝的变化过程。”她说。

  对此,黄河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汛调度处副处长张希玉表示,经过前期降雨,目前土壤已基本饱和,如果再遇暴雨,很容易发生较大洪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淮河流域。

  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的统计分析显示,6月,淮河流域降水量51.9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57%。淮河干流来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82%95%。截至7月1日,流域大型水库及湖泊蓄水量较历年同期少蓄11.52亿立方米,比上月同期少蓄37.80亿立方米。洪泽湖水位曾数日低于死水位,淮委直管的南四湖下级湖水位曾较长时间低于死水位运行。

  自6月26日“入梅”以后,淮河流域出现一次较强降雨过程。截至7月16日8时,淮河流域平均降雨量累计达214.3毫米,其中淮河水系为207.4毫米,沂沭泗水系为231.1毫米,暴雨中心洪泽湖北部金锁镇站累计雨量568毫米。

  然而,人们还未来得及为流域旱情得到全面缓解而长出一口气,在接下来的7月710日,淮河流域沂沭泗地区又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受此影响,沂沭泗水系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沂河甚至发生了近10年一遇的大洪水。7月10日13时30分,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达到8100立方米/秒,为近20年来(1993年以来)最大,导致山东省临沂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等地发生洪涝灾害。

  “入汛以来的雨情水情反映了近年来淮河流域短历时强降雨量情况偏多、局部地区突发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的特点,当前仍处于主汛期,今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目前,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形势仍不容乐观。”淮委副总工夏成宁说道。

   12下一页

  

  系列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汛情,各地多早作准备,精心安排,尽最大努力确保安全度汛。

  例如早在今年4月,海河水利委员会就针对直属防洪工程:潘家口、大黑汀、岳城三座大型水库,漳卫河814公里河道及1536公里堤防,海河下游5座大型水闸枢纽等存在的不同问题,对应急度汛项目进行了筛选、设计和审查论证,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2012年度汛应急项目建议计划上报,落实11个项目,经费450万元。目前,度汛应急经费已经下达,正在组织各个项目的实施工作。

  此外,天津市防汛各有关单位于6月1日起全部上汛办公,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禁擅离职守;防汛、防潮、防山洪专用设备全部配备到位,防汛值班电话、电台等通讯设施全部开通;全面检查维护通讯、网络设施,确保汛期信息畅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潮情和灾情,加强对水库、河道、堤防、闸涵、泵站等防汛、防潮重点部位和关键部位的巡查,确保一旦发生洪、涝、潮情,各有关单位和人员能够按照应急响应机制迅速上岗到位,全力投入防汛抢险工作,确保度汛安全。

  由于预计今年出现洪涝的几率较大,因此黄河中下游防汛压力陡增。黄河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汛调度处副处长张希玉向记者表示,从5至6月份的天气实况来看,跟前期气象预测基本一致。随着7月份黄河进入主汛期,流域上下已经全面启动落实责任制,加强防汛值班,全部处于临战状态。

  截至目前,山东、河南两省共落实防汛储备石料240万立方米、铅丝及网片1583吨。针对黄河下游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各地各级防指都进行了撤退演练。小浪底水库经过调水调沙,水库排出泥沙7280万吨,7月4日15时30分最大出库含沙量398公斤每立方米,排沙量及最大出库含沙量均为历次之最,水库减淤也为迎接黄河主汛期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是我国水患灾害最频繁的河流之一。“两头翘中间洼”的河势让以安徽为主的平原低洼地区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

  因此自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各省一直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提高警惕,密切关注流域天气变化趋势,实行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作出雨情、水情预报。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流域汛情紧张时,淮委充分利用淮河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雨水情,目前,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淮委和流域各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都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监测雨情、汛情并组织异地防汛会商。

  此外,汛期以来,淮河防总和流域各省防指以水文气象部门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为依据,科学分析雨情、水情和工情,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拦洪蓄洪、削峰错峰等防洪减灾作用,及时调整控制性枢纽泄洪流量,实现对洪水的有效防控。7月10日,沂河发生超10年一遇大洪水,淮河防总会同山东、江苏省防指科学调度控制性水利工程,迅速使沂河、沭河的洪水东调经石梁河水库、新沭河入海,或南下通过骆马湖、新沂河入海,从而有效控制洪水,没有发生重大险情灾情。此次科学调度,充分验证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的东调南下工程建设效益,国家防总刚刚批复的经修订的《沂沭泗河洪水调度方案》也及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汛体系建设仍存短板

  虽然进入到了“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各地也做了大量准备,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多重原因,一些地方的防汛工作仍然面临不小挑战。

  首先,防汛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例如,经过多年建设,松花江流域由大江大河干流堤防,白山、丰满、尼尔基水库以及月亮泡、胖头泡蓄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干流河道三分之一的堤防及哈尔滨、佳木斯等主要城市,仍未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

  据天津市水务局局长朱芳清介绍,天津防汛设施也存在隐患。一是天津市城市防洪标准目前仅为20年一遇左右,防潮标准为2050年,距国家规定特大城市200年一遇防洪标准相差甚远。而汉沽和宁河、静海县城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其次是河道行洪能力差。北部永定新河现状行洪能力900立方米/秒,为设计的65%;南部独流河现状行洪能力2000立方米/秒,为设计的56%;全市一、二级河道达标堤防不足总长的1/4.三是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近年来蓄滞洪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较快,铁路、高速公路、输配电等基础设施和部分示范工业园、循环经济园、设施农业园相继落户,但安全建设严重滞后,一旦启用损失巨大。四是城市排水问题多。中心城区建成区雨水管网普及率仅为80%,还有17处易积水片,部分排水管道破损,泵站带病运行,难以应对强降雨过程。五是农村排涝标准亟待提高,全市272座国有扬水站中有125座需更新改造,排涝河道普遍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仅为设计标准的40%。六是风暴潮、山洪防御能力不足。

  其次,防洪体系仍不完善。

  据海委防汛抗旱办公室介绍,目前的防洪工程体系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每年都安排一些度汛应急工程项目建设,但截至目前除大型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外,其余工程仅限于修修补补,存在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此外,防汛工作中还存在着预报难、调度难、抢险难、蓄滞洪区运用难等问题;防洪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等刚刚起步;抗旱调水尚未建立长效机制,仍需采取应急方式;信息沟通机制尚在探索阶段。

  第三,复杂的天气和地理条件仍给防汛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入汛初期出现流域性持续干旱,其后流域发生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形成强降雨,沂沭泗地区发生近10年一遇大洪水,流域局部地区造成洪涝灾害,今年汛期以来淮河流域已出现复杂多变的天气发展过程和捉摸不定的趋势。虽然截至目前尚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其发生的几率在近几年越来越大。

  对朱芳清而言,复杂的天气和地理条件也给天津防洪增加了压力。一是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而且主要集中在几次降雨过程,由于地势低洼,极易发生内涝。二是海河流域河道普遍上大下小、源短流急,洪水预见期短,预测预报难度大,尤其是北系的永定河和南系的大清河对天津城市的防洪威胁大。三是流域75%的洪水集中在天津入海,由于尾闾不畅,稍有大洪水即泛滥成灾。四是洪水往往与内涝和强潮遭遇,加重灾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雨情水情特点,决定了天津市“上防洪水、中防沥涝、下防海潮”的立体防汛格局。

  最后,防汛抗旱意识需要加强。

  朱芳清告诉记者,由于天津市多年未来大洪水,2000年以后又连续7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在不断强化,但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由此对防汛工作产生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去年,天津市区县政府换届后,绝大多数区县防汛责任人和分管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又是新上岗,防汛经验不足,需要尽快熟悉防汛抗旱工作。天津市大部分防洪工程和防汛预案、抢险队伍、防洪措施等都未经过洪水检验,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没有十足的把握。(记者 蔡敏 管建涛 孙洪磊 张兴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