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保定7月18日电(记者 吕子豪)18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范周等数十名国内专家、学者齐聚河北省易县,从易县北福地史前文化理解、易经文化与易县的关联、燕文化的精髓、易水砚制作技艺承袭等方面探究“易水文化”的渊源。
当日,在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共易县县委、易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论坛上,易县县委书记杨义宝介绍说,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氏部落居于易水而得名。隋开皇16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置县史,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杨义宝说,“易水文化”涵盖了以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遗址为代表的燕文化、以洪崖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荆关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陵文化和以狼牙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
杨义宝表示,近年易水砚、绞胎瓷、铜雕等文化产品作为易县文化特色产品名片打入国内外市场,易县“摆字龙灯”、易水砚制作技艺、“拾番古乐”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易县有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燕下都遗址、紫荆关长城、清西陵、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6处国保级单位及200处人文自然景区景点,此外,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还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学者潘新宇认为,在易县目前发现的早期人类文明北福地遗址的遗存和出土文物中,其先民的选址营造理念为后世所遵从、祭祀用刻陶面具等的雕刻研磨技艺与易水砚的承袭关系、史前交易活动与易县的关联等现象,均体现出“易水文化”的渊远流长。
而保定市后山文化学会秘书长贾延清则从易经的形成与发展、易水河畔曾存在的易氏部落和易阳国等研究,得出“易水是易经的发祥地”的学术论断。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易县文物保管所原所长张洪印称,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千古绝唱,以及“忠义”“仁厚”“尊贤重义”“勤劳苦干”的古老易州精神,这些正是燕文化的精华所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技艺传承人邹洪利称,出土文物证实,易水砚已有1800多年历史。易水砚采用的平雕、立雕、透雕、阴雕、阳雕、高浮雕等多种纯手工雕刻技法,与“易水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范周表示,当前把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最关键要把握好“四化”,即:以文化人、以文化业、以文化城、以文化品。要早日把“易水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界和文化产业权威机构的共识,并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