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有“硬伤”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工作繁忙、经济压力、离婚等原因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种现象被称为“隔代抚养”。近日公布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87.8%的受访者坦言目前年轻人将孩子隔代抚养的现象普遍。受访者中,51.8%的人有孩子,其中12.8%的人把孩子隔代抚养。
家庭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一种路径,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的淡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动摇着传统中国以家为中心的社会体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分化,“隔代抚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生活压力,上班族们很难兼顾工作和育儿,在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得不将抚养教化子女的功能“转嫁”给父母。居住条件上的“蜗居”也好,时间条件上的起早贪黑也罢,都成为亲子教育的一道道“门槛”。而幼儿养育机构的稀缺以及“天价月嫂”的推波助澜,隔代抚养便成为育儿的次优选择。
老人们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生活阅历,在减轻子女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在现实的语境下,由于当前的社会化养老的匮乏,家庭养老依然是许多老人的“依靠”,于是在养老文化中产生了一种“交换逻辑”,即老人为子女隔代抚养,作为将来让子女养老的一种情感投资和资本交换。
然而,隔代抚养已打上了深深的代际差异的印记,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硬伤”。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由于“重养轻教”和“施教不当”,隔代抚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亲子关系淡漠疏远。
追根溯源,在于家庭教育的分化,导致父母与子女互动匮乏,情感链条断裂甚至脱节。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缺席”,情感诉求寻找不到合适的出口,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性格封闭、自卑冷漠;而老人的过度溺爱,则造成他们的任性骄横或懦弱自私。对于父母来说,缺少亲子教育经验,导致“繁衍感”缺失,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隔代抚养的“苦果”,孩子和父母共同吞咽。当务之急,在于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在法律保护、学校爱护、家庭监护、社会呵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幼儿养育机构的专业化水平,缩减亲子教育的负担,隔代抚养的困境才能逐步缓解。(杨朝清)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