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驻香港部队实现作战信息“高速传输”和“综合运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0/2012 10:5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香港6月20日电 (余岱民 陈涛)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近年来建成智能光网络和无线视频指挥系统,实现了作战信息“高速传输”和“综合运用”;率先组建网管中心和信息中心等新型要素,实现了信息网络的智能管理和统一服务;率先运用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手段,实现了广大官兵“实名上网”和“授权外联”……驻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由 “慢半拍”向“齐步走”转变,走上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战鹰呼啸,铁甲飞驰。2011年深秋,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防卫作战演练在香江之畔拉开帷幕。战斗中,“敌”忽而实施远程空中打击、忽而实施海上小股袭扰、忽而煽动游行暴乱……驻军指挥所内荧屏闪烁,信息奔流,依托新型指控平台,三军部队联合指挥,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后装保障等作战要素“攥指成拳”,部队官兵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一举赢得战斗胜利……

  紧张的战斗结束了,全程参战的信息化处处长李家福终于露出了笑容,初到驻军的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2009年暮冬,从总部机关择优选派到香港驻军任信息化处处长的李家福想起临行前老局长、驻军首任通信处处长林卫民的嘱咐:“通信处处长就是驻军通信兵的领头人,能不能带领他们在全军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敢向变革潮头立、攻坚克难当尖兵,将是对你一场全新的考验。”

  驻军首长的第一次谈话,更令他感到责任重大。驻军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驻防,法制环境迥异,开展工作限制多,信息系统建设已相对滞后于内地部队发展水平,随着大量新型直升机、舰艇和装甲车等武器装备到位,现役的通指装备已难满足“三军通联”的要求。

  如何突出信息主导、融入全军大体系,抓建设、搭平台,构筑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在驻军首长支持下,他带着10余名技术骨干,一头扎进基层部队,立足特殊环境,找差距、理需求、求突破。经过2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他锁定了驻军信息化建设的短板,尔后,组织细化需求、量化任务、定点定位,拿出了实在管用的需求报告和建设方案,为总部、军区机关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持,终于落实了两个重点建设项目。

  看到新型装备陆续到位,部队主用通信手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有了装备,怎么用起来,如何发挥好效益,这些问题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新装备到位后不久,就有部队反映新配通信手段不好用,动中通、三军通、末端通等问题依然严峻。无线通信手段是部队指挥通信的主用手段,能不能通得好,关系到能否有效掌控部队行动,驻军首长对此高度关注,也感到这是个老大难问题。高科技装备在这儿用怎么就成了难题呢?他苦苦思索,彻夜难眠。他带着野战通信分队,翻高山、登海岛、下部队,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新装备“水土不服”的“症结”。原来香港地区山势崎岖、海湾众多、地形割裂、高楼林立、难以通视,按照传统的点对点方式组织无线通信确实存在困难。

  问题是找出来了,可怎么才能解决呢?一天中午,刚进饭堂,他突然返回,急匆匆地召集几名骨干,“既然点对点通信难以有效组织,那么能不能像使用‘手机’一样,把无线通信手段用‘基站’汇聚起来,接入地面网络实现联通呢?”说干就干,他带领人员与地方专家集智攻关,依托固定通信设施,分区部署基站,“落地”转接信号,终于实现了三军部队无线信号的随遇接入和网状互联,破解了无线通信手段使用存在的困局。

  香港地区政治环境复杂,战术行动常需要战略指挥。如何实现对现场情况和任务分队的可视化掌控,各级首长都高度关注。去年年初,上级投入大量经费,立项启动了驻军某新型无线视频指挥系统建设。看到系统装备陆续到位,他却犯起了愁,新系统建设所需的频率还没着落。作为无线通信手段“无形的翅膀”,缺了频率,新系统建好了也没有用。但香港地区法制环境特殊,频率资源由特区政府管理,驻军使用频率还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频率资源上级“批不来”,驻军一时也 “拿不到”,系统建设陷入停顿。

  面对矛盾,需要的是攻坚克难的精神。李家福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只能从驻军特殊地位上想办法,从与特区政府现有的协作机制上求突破。一件件分析以往案例,一条条查找法规依据,一次次主动上门协调,最终取得了特区政府的支持。去年年底,特区政府电讯管理局正式来函,为驻军分配了所需频率,系统使用终于有了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