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蛇”所到之处一片焦黑色。 吴瞳 摄
中新网南京6月12日电 题:探访烧秸秆农民:如何“变废为宝”亟待破题
记者 吴瞳
“除了烧掉,我也没其他办法来处理。”面对南京市环保局执法人员,正在焚烧秸秆的南京江宁湖熟的陈老汉一脸委屈,很不情愿地将熊熊燃烧的秸秆一点点扑灭。6月12日,南京市环保局、南京市农委等多家单位组成“秸秆焚烧检查小组”,兵分三路前往南京郊区(县),旨在寻找两日前南京“黄泥天”的元凶。
陈老汉点燃的秸秆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只见一条“火蛇”在广阔的麦田里不断向前推进,所到之处一片焦黑,冒起的浓烟遮住了远处的农房。据中国环保部12日卫星遥感检测焚烧秸秆情况信息的通报,当日,江苏南京、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地区共计火点近百处。
9号晚至11号,南京、武汉等长江中下游城市的天空均被“黄云”笼罩,能见度低下,空气中弥散着一股焦味。口罩、墨镜、帽子,市民出行全副武装,医院内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也陡增。长江下游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每年的5、6月正临农收季,收割后大面积焚烧秸秆成为此轮空气污染事件的“元凶”。
“秸秆还了田,环保又肥田。”“焚烧秸秆危害人,综合利用人人夸。”在南京浦口、江宁的农田旁,红底白字的各式环保标语挂在田间地头的主要道路两侧,与焚烧秸秆后遗留的大面积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在南京浦口区乌江镇,该镇副镇长佴永亮指着略微湿润的土地说:“我们鼓励农民秸秆还田,收割麦子时就将麦秆打碎,深埋到地里,凡是这样做的农民都能领到一亩地十块钱的补贴,但这也是杯水车薪,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秸秆,曾经是农民们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却因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妨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废弃物。2009年,江苏曾出台中国首部“烧秸秆法规”:到2012年底,江苏全境实行禁烧。但根据测算,江苏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4000万吨,四成秸秆被丢弃或焚烧。由于麦稻机械“能力”滞后、农村能源多元化、牲畜饲养量等原因,农民在处理秸秆时仍“首选”焚烧。对此,各级政府鼓励农民秸秆还田,增加大型秸秆草场建设,变废为宝,在保护环境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佴永亮还表示,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而有专家表示,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应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化,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体系,重新“变废为宝”。此时距离江苏实行全面禁烧仅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